没有任何用来带起悬念、或是以华丽抓住人们眼球的开场。干干净净,一片全黑中不紧不慢地带出了制作、导演及主演的姓名,以及“Sense & Sensibility”。理智与情感,就随着背景简朴舒缓的钢琴独奏,开始上演。
片头差不多依循了原著作者简·奥斯汀的写作线路,主人公埃丽诺和玛丽安父亲的去世、去世时老人对大儿子的叮嘱,编剧埃玛·汤普森并无跳过,而是塑造了一个略带紧促的深夜,老人逝去,意味着两姐妹将失去最高的保护,将面临一个寄人篱下的生存状态——在同父异母的哥哥和吝啬势利的嫂子跟前,达什伍德家的四位女性不可能有一片自在的天空。关于女性的处境,埃玛和简一样,很明了地揭示了出来。
画面一变,车水马龙的城市,安逸而繁忙的气息弥漫开来。高楼之间是尖厉的声音——嫂嫂芬妮正在丈夫跟前,对自己要对妹妹们的帮助而感到大惊小怪。夫妇俩开始算起钱来,从居室到马车,从街道至村野,没个消停。最有钱的人也是最计较的人,他们的对话充满了装腔作势,就像阳台上那个妇女拼命拍打出的毯子上的灰尘,是不堪一击的。
马车驶进了安静的自然之中,天空灰蓝,草木深绿。一个很快的带着暗色的镜头——很快地过去,转而是室内,光线并不很充足。我们看到了几乎面无表情的玛丽安——她的表情全在她演奏的琴声中,郁郁的,无精打采,却很美,宛如天真的少女在悠然叹息。镜头一转,空间放大,轻盈的脚步声,身材修长的女子,身着蓝裙,快步走来,画面一下子变得更加动态。是埃丽诺。“玛丽安,你就不能弹些别的什么吗?妈妈从吃过早饭以后就一直在哭。”
埃丽诺的扮演者埃玛·汤普森和玛丽安的扮演者凯特·温丝莱特,在两姐妹的首次出场中,塑造了一对很鲜明的形象。喜奏乐的妹妹有浓厚的多愁善感,充满了少女的一种自以为成熟然而尚还稚嫩的心态,在埃丽诺的话语间玛丽安更像个孩子。姐姐做事、说话、明显更加果断、周到和干练。如果说玛丽安还只顾一味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埃丽诺则已经达到一种只抒发让别人感到自己的情感。换言之,她已经学会了完全顾及他人,为母亲活,为妹妹们活,责任感让她显得压抑。简·奥斯汀称埃丽诺的性格为“理智”。
气氛并不好。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处境。达什伍德老太太忙乱地在屋中乱转。琴声没有了,物器碰撞的清脆声音像是伤心的母亲焦虑敏感的心理。埃丽诺也在为生计担心,她们必须要有地方可去。达什伍德太太有一点很让人赞赏,她尽管不能如大女儿那般冷静,确实极尽保持尊严地活着,而她的女儿们也同样。尊严是人的共性,也可是人的个性。——画面很短促,一下子到了户外,埃丽诺在树下唤着自己的小妹妹。玛格丽特不是个安安静静的女孩儿,她在自己的树屋里,对兄嫂的不满,用一种孩子的直率语气大声说出来。又一个聪明有头脑的达什伍德小姐。在亲人们都在狠命发泄自己内心感受的同时,也将埃丽诺狠命压在了无声之中。埃丽诺内心是多种情绪交织的,而她的身影,却在极力体现单一与坚忍。
马车再一次出现。嗒啦啦的车声势的人物语言节奏也加快。芬妮还在唠叨。有趣的是马车驶过,赶走了一群绵羊——这纵然是英国郊区常见的景,却也让我留意了一下,总感到其中意味也是有的。
芬妮和约翰入住诺兰庄园。从灯光昏暗的晚餐开始,玛丽安很明显处于赌气状态,还常常失控,非理智的种种表现开始注入人物的轮廓。埃丽诺,表现她不安的,使她的眼睛,很快地一扫,或是眉尖倏地变化的一个弧度。浑浊的气氛一直持续到爱德华·费勒斯的到来,为埃丽诺及女性们的心中注入了新鲜空气。
休·格兰特扮演爱德华,无疑是个最合适的人选。质朴真诚,带着些犹豫的语调——他似乎经历过很多,又带着些孩子气。至今我仍然不能很确定爱德华德的特征。简的人物,我似乎总能对女性形象有不少认识,对男主人公们,却说不出太多的话来。埃玛·汤普森的剧本让爱德华变得更生动,也给小妹妹玛格丽特加了不少戏份。通过爱德华和玛格丽特之间愉悦的友谊,让埃丽诺、玛丽安和达什伍德太太的心松弛了下来。这使埃丽诺对爱德华的感情来得自然。剧本中插入了不少书中没有的片断,做得很成功。如爱德华怎样让躲在图书室桌子下的玛格丽特出来,埃丽诺看爱德华和玛格丽特玩击剑,玛丽安看到两人在门口交谈,表情略略的转变也预示着什么。玛丽安的琴声仍旧舒缓,却无忧愁,很明亮,很清澈。然而这时编剧也不忘让玛丽安展示她的激情。在埃丽诺和爱德华之间隐隐淡淡的情愫前,她想起了为爱而死的情侣们。而埃丽诺却表示“只觉得他和蔼可亲值得尊敬”。她对自己内心的情感究竟是刻意压制还是根本无意识,我想是前者。她是个渴望周全的人,在未得到确定之前决不愿表露出来,以免给生活惹来更大的波澜。我很喜欢这个镜头:埃丽诺独自一人坐在马厩里。她在干什么?她在悄悄跟马儿说话。心里的事总要有一个解放的出口,于是她说给马儿听。这个时候爱德华突然到来,仍旧带着犹豫的口气,但在这时,面对马边的少女,他表现的,更多是一种不舍。爱德华要离开,埃丽诺的表情却几乎始终如一,那双纯净的眼睛,和微红的双颊,像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别罢了。可埃丽诺没有机会和爱德华好好告别。马厩中的这一幕也要结束。自然的生灵有着纯真、美好与善良,埃丽诺和爱德华之间也是这样。给他们的这一幕中,是一匹马,带来了许多美感。
埃丽诺也要走了,和妹妹、母亲一起,离开诺兰,去一个更偏僻的地方,寻找宁静的生活。又是马车,缓缓驶去,马车中的人却不会说出尖刻的话语来。车道上方的天空有滚滚积雨云,快要压下来。季节让室外的景灰暗,让树木光秃秃的。到达这样的地方,却是一番吵闹的景象。巴登庄园的主人嘴巴一刻也不得闲,扮演着滑稽的角色,一对可笑的人。在大呼小叫中,玛丽安却只身返回小屋。在风中,她显示出一种犟劲和孤寂。其实“情感”是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来展示的,在无声中,人物的肢体和同周围风景的融合也极可表现出人物性格。巴登别墅的生活有些苦,也烦闷。玛丽安不知道,姐姐的心里更孤独。庄园主不断拿爱德华姓氏的首字母和埃丽诺打趣,埃丽诺一小了之,心里呢,岂不是显得更加无奈和苍白?
布兰顿上校到来时玛丽安又在弹钢琴。艾兰·立克曼并不是我心中布兰顿上校的形象。但我感到,他演出了一个和埃丽诺性格很想的人物,只是更加世故。对情感克制,对现实谨慎,总是沉默,总是自己打理自己的心事。布兰顿上校见到玛丽安这一幕也很美。姑娘这回唱起了歌,悠扬动听,埃丽诺看看上校的表情,又看看妹妹,似乎能看出很多。玛丽安金色的头发和金色的衣裙,让她看上去有女神般的古典色彩。可以说,上校之所以会爱上玛丽安,这一幕极其重要。他在第一眼,就看到了一个最美的玛丽安。
上校的到来似乎也让天气好了起来,是该让白色衣裙和乡间花园出场的时候了。看得出,上校让这家人很快乐,生活进入了一个相对明快的阶段。悠扬的乐声中有愉快的几声鸟鸣,人们玩起了球,在午后喝起了茶点。心该休息一下,并进行享受了。可软绵绵的风吹过之后,又是什么?是暴雨,是玛丽安生命中的一场暴雨。自然的暴雨和情感的暴雨,足以要了她的命。宽广的绿色平原,突兀地生出一棵树冠繁茂宽大的树,天空极尽阴沉,平面上两个瘦弱的身影。现在可以知道玛丽安的傻了。易冲动的人容易头脑发热找罪受。她碰到了谁?威洛比。是这个人搅起了这场风暴。雨中的色彩是一种很阴的蓝色,威洛比的出现并不让人感到那么愉快,只有玛丽安觉得,生命的色彩来了——威洛比一次次地去看望她时,给她带花。
演员们表演人物的爱情,总用眼神。威洛比的眼神是典型的花花公子的形象,盯着自己的目标时,会显得浑浊不清,仿佛深深地陷进了什么,引得对方的目光也游离了起来。玛丽安的爱,很明显是不清醒的。上校看玛丽安时,是专注,仿佛还带着思考。艾丽诺看着爱德华时,是坦诚。
玛丽安和威洛比乘马车,很有意思,阳光明明大大落落地照下来,他们的马车却从地势低的阴暗处驶过,上面的人看着他们玩这惊险游戏,却是站在阳光里。又热闹了起来,随着玛丽安激情的飞升,露西·斯蒂尔也出现,这个身材娇小,神情狡黠的女子,总是穿着考究的衣服,说话时神态做作,偏偏老站在埃丽诺身边,来和她做对比。
露西笑起来很娇媚;玛丽安笑起来,带着不知所措的幸福,胸脯一起一伏,像是透不过气来;埃丽诺笑起来,很诚恳,不是稍纵即逝的笑。
所谓“姐妹俩感情上的挫折”,几乎是同时发生。威洛比德里去,让玛丽安狠狠地哭了一场。埃丽诺又担任起了安慰者,却是端着咖啡盘子,面对着紧闭的门,无奈地呷上一口,让自己也冷静。露西找她谈话,展示了城市中女子的说话风格,拐弯抹角,最终总算可怜兮兮地说起自己与爱德华早有婚约。埃丽诺的眉尖又动了一下,却仍是定定地看着露西,眼中的光芒渐渐褪去,在眨一下眼睛,一切又回来了。她始终很沉稳,面对露西的各种言语,她的沉稳,让对方反而感到一种压力。
姐妹俩要去伦敦,于是马车再次出现。天气晴朗,露西在埃丽诺耳边嚼舌头,埃丽诺却只是略低下头,默默地听。马车驶进了伦敦。伦敦地一下展现出的是一条零乱繁忙的街道,一条塞满了马车了街道。马车中坐着形形色色、身穿华服的人物,去不同的地方,带着不同的心境。
玛丽安抑制不住自己的机动——威洛比在伦敦。可威洛比却不联系她。他不再答理她了,受利益的驱使。在房间里玛丽安没个消停地转来转去,埃丽诺坐在椅子上,像稳住她。以为是威洛比拜访,近来的却是上校。玛丽安想都不想就往外跑,埃丽诺则彬彬有礼地招待他。往外跑的玛丽安,却只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舞会的那一段很出色。很大的空间里,却是挤满了人,极尽华丽的服饰聚在一起,在这个充斥名利的空间,只想给自己占名利的一席。因此威洛比身处其中,也并不奇怪。玛丽安看到冷漠的威洛比,险些晕倒,埃丽诺领她出去,却是挤过各种各样的人,最终脱离那个带争抢性质的空间。露西也在跳舞,并且,她会一直留在那里——这也是她为什么最终回嫁给罗伯特·费勒斯的原因。
玛丽安这一回哭泣得更加绝望。她是个善于宣泄任何大喜大悲的人——挺自私,从来未顾过埃丽诺的感受。倒是埃丽诺,处处顾着她,让她成了受了宠爱的孩子般,学会哭闹。上校看望玛丽安总带着父亲般的挚爱,这种爱却不同,能让她成长起来。上校和埃丽诺之间的对话很有意思,同性格的人说话,平平静静,什么事情都好解决。
有意思的是爱德华的再次出现。露西正拼命地说爱德华母亲怎么怎么喜欢自己,爱德华就来了,却半天都么注意到露西。所谓的“昔日恋人”却显得无比生疏。对着那个挤眉弄眼的姑娘,爱德华一时不知所措,只得伸出手去,挽着她离开。玛丽安仍然带着热情,对往日的好友。更有意思的是露西和芬妮的那段。两人正如一双亲密挚友讲着悄悄话,一边弄着伦敦上等妇人喜欢戴着五颜六色的鸟毛。直到露西和爱德华私自订婚的事,芬妮竟然一下子跳起,把露西一把揪到窗边,直掐她的脖子!窗子下边,却是温文尔雅,阳光照耀的伦敦街头。
埃丽诺终于忍不住了,是一次爆发吗?“你除了自己痛苦还知道些什么?”这是对妹妹最深的责备。所有的事情,一直以来都闷在心里,直到人人都知道露西的订婚,她才算松了口气。简笔下的埃丽诺并没有如此生动、有血有肉。理智的她,终于有一天红着眼睛说出了心中的话,然后抱着妹妹,再度平静下来。
马车回到乡下,路上一片阴霾。风刮得很大,把灰色刮遍了郊野。玛丽安独自散步,在风雨中,却是流着泪念着威洛比,这是最后一次,让雨把那个人冲刷得干干净净,不再出现。高烧,仿佛也是一种遗忘和获得重生与拯救的方式。上校把玛丽安送回家、请来姐妹俩的母亲、一直的守护……他做的一切,换来的是一个微笑和一句感谢。他想,阴霾,该散去了吧。
真的散去了。埃丽诺和玛丽安一起在晴朗的日子踏足原野,眺望远处的天空和景。爱德华在同样晴朗的一天来到,仍然是犹疑的语气,而埃丽诺却不再把自己的情感掩在重重灰尘之下。她突然迸出了泪水,又会在泪水中,向爱德华绽开微笑。
埃丽诺和玛丽安都改变了,她们从两个极端——收和放的两个端点,向中心位置靠拢。埃玛·汤普森在影片中这样构造,而简·奥斯汀却没有。
简·奥斯汀的创作《理智与情感》本不是什么特别优秀的作品。真正出色的是埃玛·汤普森和李安的在创作。
然而,这些创作与在创作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艺术家们都在,安静地诉说。
这部戏,大家有很大的惊叹在于KATE的年轻。铁达尼号时她已俨然风韵绰约的模样,更不用说后来铁案悬疑里的成功干练,革命之路时的中年人妻。但1995年,影片上映的时候,KATE才20岁,拍电影的时候,正处在最诱人的19岁的年华。演MARIAN的角色,正合适。
她一贯是高大健壮,棱角分明的形象,不笑时表情枘枘的有些严肃,也许是EMMA的老成稳重太过明显,她的天真活泼被完全的显露出来,我甚至觉得她演的如此逼真,甚至连身高都被更改,这哪里是那个处处把男主都比矮了去的KATE,在EMMA身边,她娇小的像只松鼠。
电影里,她是那样年轻气盛,勇敢无畏。
她对同父异母的哥哥扫地出门的形为充满愤恨,对那个小气势利的大嫂句句讥讽。她对爱德华读诗时的语气平淡表示不满,充满感情抑扬顿挫的教他如何读诗,夸张又自如的声调表情让爱德华不敢开口。她一开始讨厌上校,因为他的苍老与虚弱,听说上校有积年的风湿,她满不在乎的嘲笑说他能抱的起来我吗。后来遇见白马王子卫勒比,她的爱得到了最强烈的回应,她简直就是个爱情女战士。不顾村子里别人的奇怪眼光,与爱人牵手散步游玩,后来爱情遇挫,她对于淑女教条不管不顾,执意要夜夜送信给爱人,包括后来,回到村里,走在大雨中的山坡上,下面就是爱人的农庄,又是在雨中,她茫然又失落的念颂莎翁的情诗,最后病的几乎丢掉性命。
我最爱的一幕也是她在雨中。满身湿透地在山坡上滑倒,被威勒比抱回来,躺在沙发上。她太年轻了,纵然给雨水浇透都盖不住全身那股子氤氲的热气。自然卷的头发弯曲着贴在耳边,两颊红扑扑的,粉藕般的玉臂露在外面,呼吸急促而导致高耸的胸脯剧烈的起伏。她全身都蒸腾在雾气中,那是她热烈的生命遇到冷雨时呲的一声冒出的热气。
是她点亮了这部本该沉闷隐忍的古典爱情戏剧,也是她,大雨滂沱中大声念颂莎翁的十四行诗,让这部电影隽永如新。
20岁的KATE,她有着天真少女应该有的活泼,青涩,甜蜜与勇敢,但作为一个20岁的初出茅庐的演员,她又惊人的成熟,稳重,果断与老练。MARIAN这个角色在她的演绎下,很天真却不傻,很热烈却不做作。很多人赞美EMMA的风华绝代,一低头一举手,尽是风情。而16年过去,当KATE到了当年EMMA的年纪,我们可以看到,好的演员,受年龄的影响,却不受年龄的控制,这些电影,是因为她们的演绎才如此精彩。
由著名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一片,将简•奥斯汀描写十八世纪英国女性爱情与婚姻的同名名著搬上银幕。导演通过镜头给我们展示了两对终成眷属的情侣,更是将当时妇女们的日常生活状况、聚餐、舞会和社交等各种场合完美复原,带我们回到那个充满钢琴曲、诗歌和爱情,同时婚姻又被金钱左右,显得格外现实的年代。
这部电影以其紧凑、跌宕起伏的剧情、凄美悠扬的电影配乐、演员们的出色表演,获得了第六十八届奥斯卡六项提名,虽然最终只拿到最佳改编剧本奖,但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著改编电影之一。由英国作曲家帕特里克•道尔(Patrick Doyle)执笔的原声配乐更是本片的一个亮点,古典悠扬的音乐,配合李安导演独特的镜头视角,精确美妙地传达了剧中每个人物的感情。
影片开头,父亲简单的临终遗言介绍了整个故事的背景,他的太太和女儿们没有资格继承地产。马车从狭窄的街道跑过,穿过山林,载着前去继承庄园的约翰和太太费拉斯夫人,轻快的Particular Sum正是抱着小狗的女人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她算计着丈夫的财产又出许多,不同意丈夫支付给自己继母和同父妹妹们那么多钱。
同样身为女人,也深知那个年代的女性不能自己赚钱,只能靠着父亲和丈夫的财产。势力的费拉斯夫人当然不会去关心和她毫无关系的女人们的生活,她只在意诺兰庄园里面的银器数量,不会去关心妹妹们没有嫁妆能否找个好人家。
My Father's Favorite这首曲子可以说是诺兰庄园的主旋律,贯穿了所有发生在庄园里面的事情。
感情一向外露的二女儿玛丽安在承受丧父之痛时,独自坐在三角钢琴前,弹奏着这首父亲最喜欢的曲子,幽暗的房间,只有从窗外射进来的光线,照在女孩苍白的脸上,忧伤的表情无以复加,她肆意表达自己的悲伤。
母亲在失去丈夫后,又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她不断地哭泣,烦躁地收拾行李;最小的女儿玛格丽特选择躲避大人来排遣感情;唯有理智的大女儿埃丽诺知道生活不会因为悲伤而暂停,泪水与躲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她得寻找合适的房子,她得安慰母亲和妹妹们,还得解散佣人,包装礼物,礼貌地和来接管庄园的客人交谈等等。
小女儿玛格丽特是原著中没有的人物,但是在电影中她是个不可或缺的小机灵鬼,在促使绅士和姐姐们之间的感情上,起到了天真无邪得推动作用,正因为她年纪小,她的话是童言无忌。
爱德华机智地帮助埃丽诺找到了躲藏的玛格丽特,并让她自己从书房桌子下面出来,这个常常被姐姐们忽视的小妹妹,找到了一个好朋友。埃丽诺就此开始对这位智慧、稳重、英俊的男人有了点特殊的感觉。
埃丽诺独自伫立在门前,听玛丽安弹琴,还是这首父亲最喜欢的曲子,她不禁潸然泪下,这是理智的埃丽诺为数不多流露自己情感的镜头,爱德华慢慢走近她,递出自己的手帕。广阔美丽的诺兰庄园,毛绒绒的羊群散布在平整的草地上,两人的感情就如同这首曲子,行云流水,非常合拍。
“爱情是幻想还是一种感觉,不,她是纯洁真实的永恒,她不像艳丽的花朵离开青春的枝干就会凋谢死亡,她在不毛之地也能无忧无虑的生长,不需用甜言蜜语来驱赶忧伤,” 玛丽安念着诗走进姐姐的房间,昏黄跳动的烛光,富丽堂皇的房间,女孩子们干净的睡衣,蓬松的羽毛被,一切都是那么温暖,这便是爱情到来时候的感觉。即便是即将离开习惯了家园,即便是往后生活的费用无比的紧张,但是一切都还有希望,因为生活中有了爱情。
然而,埃丽诺对与玛丽安的问题,她仔细揣摩着每一个用词,虽然对方是自己的亲妹妹,她的如盔甲般的理智使她的回答相当得体,但是稍显冷淡,或许她是想等待一切都尘埃落定的那一刻再表达出来,任何没有确定下来的事情都充满变数,日后的玛丽安便是这样的例子,把自己的心过于外露,换来的是伤害。
分离的时刻终于到来,一家人驾着马车前往德文郡,这首忧伤的Devonshire带来的阴霾情绪却被热情的约翰爵士和詹宁斯夫人一扫而空。他们好客,甚至有点讨厌,对于他人的小秘密千方百计想要打听来,随时随地开他人的玩笑,但他们心地确实善良的,自己的女孩都出嫁后,人家的女孩的婚姻问题就成了他们的问题。不过他们也道出了乡下与城里的区别,方圆数里并没有追求者。
的确,Not A Beau For Miles响起,玛格丽特没有了华丽的树屋,只能在泥巴里面玩耍,埃丽诺自己晾晒衣服,只能在家里的小水盆里洗头发,没有佣人调出合适的温度,不是太凉就是太烫。母亲在窗户后面静静打量着窗外荒芜的景色,她在担心女儿们的出嫁问题。
和过去的宽阔的诺兰比起来,这座小别墅破旧不堪,前后反差甚大。
《你不要再哭泣,悲伤的泉》(Weep You No More Sad Fountains)是英国诗人诺顿的作品,帕特里克为玛丽安量体裁衣谱出了这首歌,理所当然成为了玛丽安的主旋律。
玛丽安在餐后为众人弹唱这首曲子,中途到场的布兰登上校被这天籁之音深深吸引,对于有过经历的上校来说,美丽女孩的动人歌声仿佛抚平了他感情道路上的艰辛,吸取他灵魂的疲惫。悲伤的泉在哭泣,但已经睡了的爱人却看不到,仿佛所有的人都睡了,无人能看见受伤者流血的心。这正是大胆找寻爱情的玛丽安日后所必定受到的伤害。
布兰登上校和约翰爵士坐在一起擦拭猎枪,约翰爵士一个劲儿的劝说上校放开自己的感情,主动去追求玛丽安,此时背景音乐响起,放慢了手中的动作,一字一顿地说,“这样是最好的!”每一个音节都非常清晰,他不仅是在回答约翰爵士,更是在坚定自己的心。
接着上校孤身一人走在芦苇丛中,手里的芦苇竿无意识地挥动着,他孤身一人,只有一个背影,只有一条忠实的黑色猎犬紧紧跟随。
All the better for her就是布兰登上校的主旋律。这个有过悲惨爱情经历的男人,比玛丽安年长许多的男人,尽管从他遇到玛丽安便喜欢上她。但他一直默默的守在她的身边,关心着她们,芦苇荡里,他及时递上小刀;他会温柔地把她扶上威洛比的马车;尽管自己一次一次遭到决绝,受到伤害,但他仍然会在她难过的时候,送上一些负心男人的卑劣事件,努力减轻她们的痛苦。
正是这高贵的品格,让他最终赢得了女孩。
熟悉了乡间的生活后,一家人的生活也逐渐丰富了起来,玛丽安在一次散步是崴了脚,高大英俊的威洛比先生送其回家,两人陷入了炙热的感情之中。Patience 响起,埃丽诺独自坐在床边,抚摸着爱德华的手帕,镜头一转,玛丽安给威洛比画像,身后的牌桌上,上校暗淡地注视着他们。
埃丽诺独自忍受着离别的痛苦,还要为吃不起牛肉的生活苦恼,玛丽安大胆地爱着,甚至丢开了淑女应有的理智。还有一个令人讨厌的露西,她不断地和埃丽诺谈论爱德华,一再强调这个男人属于自己,满足自己虚荣的心理。
这时候,所有的痛苦,都是埃丽诺独自承受着。她还得担心玛丽安的名声。
舞会上,一曲欢快的Willoughby,玛丽安却发现了她朝思暮想的威洛比先生即将迎娶另一位更加富有的小姐。回到家里伤心欲绝,也终于知道了姐姐的秘密,爱德华与露西有过婚约,姐妹俩抱在一起痛苦,准备离开令她们碎心的伦敦。
在帕尔玛先生的庄园,玛丽安独自一人走上山坡,远远眺望威洛比先生的庄园,天空下起了暴雨,玛丽安金色的卷发,就是曾就被威洛比着迷的剪下一缕的秀发,被雨水打湿,贴在苍白的脸颊。
她对着庄园,念出初次见面时,两人最喜欢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一百一十六首,“别让我相信两颗真心的结合会有任何的障碍,如果爱能够改变,能够随着风向而转航,那便不算是真的相爱,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面对暴风雨却毫不为动……”
磅礴的Combe Magna响起,如雨水一般,似狂风一般,带走着玛丽安的爱情,在那个年代,淋雨需要的是不惧死亡的勇气,因为任何的感冒发烧都可以夺取人的性命。
To Die For Love,玛丽安为爱生病,差点死掉,上校在此期间,就如同她的亲人一般,表露出了极度的恐惧与不安,他在她的病室外面踱步,埃丽诺一直守在妹妹身边,不断的祈祷着,希望她能康复。当然,她一定会康复,她这段接近死亡之旅,只是在为自己的爱情、曾经的无畏、没有理智的爱情送葬,只是这次重生之后,她恐怕没有什么可以剩下了。
她知道自己会接受布兰登上校,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只需要初愈醒来时的那一句“谢谢”。
“虽然海上依然恶浪翻滚,吞噬着大地,而大地却不再受损,因为任何东西,不管它来自何方,都会被潮水带向彼方,因为什么都没有失去,但如果细细找寻,还会找到什么呢?”布兰登上校伴着There Is Nothing Lost的曲子,读着莎士比亚的诗。
她宁静地微笑着,不会再像从前那样,过多去在意朗读时候的语气,她接受了宁静,选择了并不如火般炙热的爱情。
玛丽安用上校送来的钢琴,弹奏着Dreame,曲调平缓轻柔,但却掩藏不了其中淡淡的忧伤。爱德华也送来好消息,得知他依旧单身的埃丽诺,再也控制不住感情,放声痛哭起来。最终,两对有情人结合在一起。结婚也是这个音乐,一个喜庆的画面却配上了忧伤的音乐。是导演想对我们传达他的感受吗?
理智和情感是和谐的共存,才是甜美的爱情。相信他们他们婚后的生活,也将会像上校抛洒向天空、反射着太阳光芒的硬币,闪闪发亮。
再来说说演员。要说一个优秀演员可以提升电影的票房号召力,这话一点都没错,我就是因为喜欢上了阿兰•里克曼才了解到这部电影的,在它上映后的第十个年头。
几乎在阿兰所有参影的电影中,他的镜头总是被删减了很多,据说本片中应该有一大段的上校对玛丽安的表白,很遗憾最终被导演剪掉了,而且没有留下资料,所以在如此流行DVD赠送删节片段的今天,我们依然看不到那一段经典场景。在《侠盗罗宾汉》中,演技精湛的阿兰成功塑造了剧中那位神经质的郡长,还有《虎胆龙威》第一部里的恐怖份子,最近更是在大红大紫的《哈利波特》系列中,成功塑造了斯内普教授这个角色,作者罗琳都承认,阿兰的出演让她增加了对斯内普教授的了解。
饰演埃丽诺的艾玛•汤普森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她是本片的编剧,本片在第六十八届奥斯卡中获得最佳改变剧本奖,完全该归功于汤普森。只是她的年纪比书中的埃丽诺看上去大了不少,除了和休看上去不太般配之外,丝毫没有影响到她的发挥。顺便提一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神经兮兮的占卜学的那位戴着大大的眼镜,说话一惊一乍的特里劳妮教授也是汤普森扮演的,真是实力演员。
凯特•温丝莱特美得相当古典,当年她接拍电影的时候才19岁,更惊喜的时,电影中的歌曲更是她自己演唱,相当不错啊。精致脸庞,盘在头上的卷发,脸颊微微左侧,俨然是油画中的恬淡少女。
我虽然一直不怎么喜欢休•格兰特,不过我承认他是爱德华的合适人选,格兰特的青涩演技正好表现了这样一位腼腆、体贴、有责任感的男人。
最后,我觉得中文配音版本相当精彩。
OST下载:
http://www.wramag.com/52cr/read.php?16片中原本有一场休·格兰特和艾玛·汤普森的吻戏,但后来被删掉了,因为汤普森写这个场面仅仅是因为她想吻休·格兰特。
据艾玛·汤普森回忆,当拍摄片中布兰登上校(艾伦·瑞克曼,他还演过《哈利波特》里的斯内普教授)骑马走近埃利诺和玛利安时,很多次的拍摄都被马给搅坏了。因为那匹可怜的马得了胃胀气后来同期声经过处理去掉了那些放屁的声音。
剧组人员不得不经常跟英国那变幻莫测的天气作斗争。
电影是1995年4月19日开拍的,而艾伦·瑞克曼1995年5月1日才加入剧组,他第一天上戏,却出现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完全一头雾水。
当哥伦比亚公司把艾玛·汤普森的剧本拿给李安时,他还从没读过任何一本简·奥斯汀的小说。
《理智与情感》是李安第一次拍大联盟的片子,第一次和真正的明星合作,也是第一次和如此专业成熟的班底合作。他不仅要和演员斗,还要跟摄影斗,每个人都是学富五车、阅历过人、伶牙俐齿的,用他的话讲:“我一直在‘挣’我的权威”。
李安的这部《理智与情感》,真是三好电影——剧本好,演员好,导演好。
名著改编片,讲究最多。贴太近了不是,离太远了也不是。能把主线和支线剪裁的如此稳重,重点突出,内外兼顾,艾玛·汤普逊着实有两把刷子。加上奥斯丁大姐的作品本就戏剧性强适宜映像化,这片子内容足够好看。
演员表演可以说是十分恰当,表现得正正好到位。要符合原著人物的气质,另外就是不要带出过强的舞台感,入戏不能出格。休格兰特原本就带些拘谨稳重,温斯莱特这种激情不羁也一直延续,塑造角色中本就有些自我影子。整部戏表现如BBC的优秀古典剧,人物活灵,世相活现。
对李安而言,大致的说法都是他如何体恤英式古典文化,其实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欲言又止、始乱终弃、善恶有报,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内容。这就是李安的妙处,化骨棉掌,清风拂面,他骨子里这些东方文化的积淀,能随时巧妙的套在各种形式的壳里。从《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到《绿巨人》、《断臂山》都是如此,这就是中国人的内家功夫,四两拨千斤,讲到底就是谈感情——郎情妾意耳鬓厮磨的念想,地球人都一样。
技巧方面,李安的镜头感觉我一直很喜欢。眼界开阔,镜头构图细致,是东方工笔式的考究,色彩光影调和温婉,气氛平和从不嚣张。还有就是灵活的场面调度,有些小把戏玩得让人兴奋不已。有个镜头,温斯莱特从镜头正面走出,消失在远景的门外,接着轻向右移,老妇人向近景走进从左侧走出,然后镜头再向上移动一点,二楼远处出现大姐身影,向楼下观望从近景消失。一个场景,连续镜头,机位轻轻移动便从三个角度交待三人行动,时间连续又正好交错,剧情本正是三人各怀心事,一个镜头交代得清清楚楚却又了无痕迹,实在精巧之至。而从叙事来讲,李安的这套就是中国的旧小说,章回体,结构清晰,流畅简单,这其中种种的小妙处,不过是小说中添彩的旧诗罢了。
此生得一上校足矣
“既然你去不了大自然,我把它带来给你了” 原故事太棒,剧本改编太棒,双膝献给简·奥斯汀和艾玛·汤普森,看的过程甚至都会忘掉这是一部“李安”导演的作品。角色众多、轮番登场、好戏连连,爱在英伦庄园下缠绵蔓延,真心会如意、隐忍有转机、等待换回报。“爱是炽烈、是燃烧”
英雄救美不可信,绅士温情方为真。……“某些程度上,我可能比今天的英国人更懂得十九世纪的英国,因为我自己几乎就在这样的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当然,冷幽默感,体统观念,以及社会规范是不同的。但自由意志的社会压迫的本质,我成长于斯。”——李安
李安从来就不是一个天才,天才也大多不屑于探究普通人的情感。他只是一个极其“人性化”的导演,用他温和与包容,细腻而深刻的语言逐渐打动你,让你明白“人性”的真谛。
我始终觉得理智与情感比傲慢与偏见好看得多。(Grant在这里时不时有种张宇的即视感...
那时的温丝莱特年轻,迷人,有着最单纯的美丽。受过爱情挫折的上校站在门外注视着优雅的玛丽安弹钢琴唱歌,专注,深情,这一幕真是美好。
奔放再奔放,最后安静下来;隐忍再隐忍,最后爆发出来。
啊,我真是喜欢这种中年美大叔和小loli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桥段呀。。。
每一个段落都拍出了极度饱满的情感,絮语与尴尬是无比零碎的内容,但反而比推动故事的关键情节更好看。想到是一个华人导演上升时代的作品,更五体投地了。
每个角色都诠释得十分到位,能让人内心恬然的影片
最成功的一点,李安立体化了"Sense"和"Sensibility"这两者的形态。而姐妹间纯粹的感情连结使二人共同渐趋中值,这其中的情感涌动异常动人。汤普森最后那一哭诠释得完美,一扫之前偏重的舞台感,精彩极了。
看到一半就想起了《傲慢与偏见》 简 奥斯汀内心有一种未了的情怀
原作反复阅读过多次,今晚才第一次看了电影。我想要的终身伴侣便是布兰登那样其貌不扬、稳重宽厚的守护型的老男人。何况这次还是斯内普呢(≧▽≦)【我又花痴了】~最后一幕婚礼时小感动了一把。
说变心就变心 哪能是真爱
想象不出来是李安拍的
真是只有中国导演才能吧简奥斯丁拍成八点档啊。艾玛·汤普森编剧,真牛。李安老师确实拍了一部“优等生电影”,处处精到挑不出毛病,尤其细节调度真是完美,或许这样才显得匠气太足。说来要拍红楼梦还是得请李安。
温肥在雨中背14行诗的镜头太美了
本来书我就不喜欢,我不明白为什么一群乡下女人找丈夫也能成为名著。好吧,whatever,估计那个时候的英国人没什么其他事情可做。本来可以一个半小时解决的电影,拖了两个多小时。嗯哼。
【B】最后,情感至上的妹妹懂得了理智,理智至上的姐姐释放了情感。
“Emma不仅在电影里做演员,剧本也是她写的。那年,她凭此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奖典礼上她假奥斯汀小姐之口评点众生,睿智迷人。奥斯卡从来不吝啬它的灯光,因此在舞台上Emma Thompson不需要用十四分钟的时间来铺垫她的风华。而Kate Winslet那时年轻的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