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导演刘江早先拍过都市剧如《媳妇的美好时代》《归去来》《咱们结婚吧》,谍战剧如《黎明之前》,年代剧如《老酒馆》,驾驭不同类型题材的创作能力可见一斑。这次拍摄《光荣与梦想》这样的历史正剧,定位和风格让人眼前一亮。《光荣与梦想》是为建党100周年献礼,这么严肃的主题,涉及党史的内容又不容出现偏差,创作难度可想而知。
第一集开头用杨开慧这首《偶感》起兴。查了一下,杨开慧这首诗是1982年3月10日修缮杨开慧长沙板仓老宅时,同一批手稿一起发现的。用一首感怀诗起兴,这预示着杨开慧和毛泽东的革命爱情会是本剧的一大看点。
这么温情的开场应该是导演有意为之,有意消减正剧自身与观众的那种疏离感,避免变成高头讲章,政治教育片。就现在已经播出的集数来看,导演的处理非常妥帖。从中共一大会议前毛杨二人为对方梳头,到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抱着毛岸英去学校听杨开慧给工人子弟讲课,诸此种种,彰显出一代伟人并不是只有建功立业、威武雄壮的一面,更有那温情柔软的一面。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情感戏的穿插弥足珍贵。
除了毛杨二人的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让我大受感动的还有一场戏,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劫后余生互诉衷肠,马少骅和李小冉把那种痛失胎儿的常人之情和对全中国孩子的博爱之情演绎得非常到位。从宏观的大历史到普通人的真情实感,孙中山和宋庆龄这两个人物是妥妥地立住了。《光荣与梦想》不仅文戏好,画面的质感、音乐的渲染营造出的那种观感也非常出色。
一部作品是否精彩,跟是否主旋律无关,而是与人物的塑造、剧情的推进、故事的叙述息息相关。作为正剧,《光荣与梦想》不能全靠几场温情戏来拉起观众的好感,如何讲好主线故事才是关键。而且《光荣与梦想》叙事横跨35年、历史人物多达400余人,如何避免海量的人物脸谱化,是颇费考量的一件事。要拍好这样的重大历史题材,剧组坚持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样的理念是非常关键的。
拿黄埔军校建校招生这场戏来说,特地安排几位典型人物做了着重表现,考前温文尔雅的方志敏给农家出身的黄维讲解革命,给军阀当过士官但文化素养不低的陈赓分析中国形势。人物性格分明,也给面试时各人的演说做足了铺垫。考场上的几场面试更是精彩。对比考前的闲谈,考场氛围的营造、考生慷慨的陈说,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需要提一句的是,剧中安排毛泽东负责黄埔军校上海考场招生考试,并不是为了突出伟人而做的刻意安排,而是有史可据的事实,可见剧组真的是做到了“大事不虚”的地步。
第五集黄埔军校南征陈炯明,军官请战强攻淡水城这场戏,陈赓、郑洞国、曹渊、杜聿明、王尔琢等十几名观众叫得上名字的军官争相请命,观众能感受到,虽然这些人物的性格和感情迥异,但是都秉持着相同的奋勇攻敌的理念。演员的表演、镜头的张力、情绪的表现都十分具有感染力。
《光荣与梦想》还只播到第12集秋收起义,但就已经播出的剧集来说,水准非常高,期待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光荣与梦想》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彩。
很好看,情节也好,很值得去看 看了之后觉得和平来之不易,珍惜现在的生活,也不会忘记前辈们的努力,带着前辈们的努力,努力的生活下去,勿忘国耻 爱我中华牢记历史,这部电影,也深刻的体会到了前辈们努力,以及那些,为了和平生活而牺牲性命的人,这部电影很值得观看好题材电影就值得给满分,我为中国电影骄傲!!!有机会一定多看看,一起欣赏,好五星评,真的太好看了完美!五星好评五星好评五星好评,特别真实有内涵,太好看了!!!!!完美下次在看一遍!!!!!!!!!好电影好电影好电影好电影好电影!!!!真好看无比激动太爽了就这样对!!!!!好电影五星好评五星好评五星好评五星好评五星好评五星好评五星好评五星好评
深刻,很深刻,历史总是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希望我们勿忘历史,坚定的走下去。有些人以刻板印象看人,选择性失明,装睡,自然看啥都觉得是一样的。其实抛开他们的偏见,hxm演技没毛病。各种台词、动作就配上各种情绪,城府、霸气、坚定、儒雅、亲和都有了,真心推荐大家观看。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任何事情都无法左右,坚强的走下去。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相关的影视作品自然不会少。算上这部《光荣与梦想》,已经是今年第四部相关题材的作品了。一部党史相关作品,在基于历史的情况下拍出亮点,乃至拍出史诗感,总体来说也是不容易的。
跟本剧的名字一样,《光荣与梦想》是敢于Dream Big的。不仅是因为它的规格和要求高,更在于它的跨域度。全剧从中共“一大”建党开始讲起,一直到抗美援朝胜利结束,整体横跨35年,也是相关题材中时间跨度最长,涉及历史事件最多的一部剧了。
大时间跨度操作的好,就可以拍摄出恢弘的史诗感,但如果操作的不好,就容易变成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还挺考验功力的。从目前播出的几集看来,节奏固然是比较快的,但是整体呈现依旧还处在一个相对较好的观感上。
聊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剧集的开篇,既不是炮火纷飞的战争场面,也不是仁人志士在挥斥方遒。而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泥瓦匠在修缮杨开慧故居,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墙里的一份手稿。手稿是对于当时生活的记录,这样的切入角度虽然说不上多么的别具一格,但是却在一开始给历史人物注入了更多鲜活的气息。他们不是一个历史符号,而是和你我一样,真实的在那个历史阶段生活过的人。
还没有等这段文字细细展开,镜头一转立马切到了毛泽东晚年时期对于妻子的回忆。开篇短短的几个镜头, 横跨了3个时间点,颇有一点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场意味。这种紧凑明快的镜头风格,体现在了全剧很多的地方。
以片中最开始的历史事件“一大”的召开为例,这算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了,单就历史地位而言这就可以组成一个独立的作品。而在《光荣与梦想》当中,描绘这个经历只用了一集。要在如此短的篇幅之内,交待明白历史背景,突出历史事件里面不同人的性格和立场,是一件很大的考验。《光荣与梦想》的解决方式就是运用了大量的平行剪辑。上一个镜头还是在商讨会议的地址,下一个镜头就是写信盖章以及邮递员各处投递,在接下来就是分布在各地的组织的镜头堆叠。通过这样的蒙太奇和连续剪辑,在短时间内迅速交待清楚了整条时间线,加快了剧情推进的节奏。同时共产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星火燎原的趋势也跃然纸上,可谓是一个非常漂亮的镜头隐喻了。
就目前来看,要说《光荣与梦想》很好的解决了文章在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还为时尚早。但是以目前5集的水准,至少剧集在节奏把控以及人物伏笔上做的还是挺不错的。对于一个横跨35年,全面反映共产党百年征途的作品来说,目标一定不仅仅是打造一个受到观众认可的电视作品,更是要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可视化教材”。不然也不会规划超400位历史名人,超700个历史场景。这些人物与场景塑造的如何,我们还需要后续继续追剧看看。但既然有梦想,就要规划一个大梦想,就如同剧中先辈曾经做到的那样。
引言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配?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一九二八年十月
1982年,杨开慧旧居修复过程中,在墙壁中发现了杨开慧烈士的遗物,其中有五言诗一首《偶感》。 《光荣与梦想》第一幕,便是在杨开慧的吟诗中展开,低声细语,催人泪下…… 镜头转到七零年代,晚年的主席悄然打开封存的旧箱,一张妻儿的旧照突现眼前… 他回想青春时光,与爱人牵手而行,共同走向探寻救国之路。思念之情,化成一行老泪,夺眶而出! (边看边截屏,经典场景,不容错过)
(源自公众号:小一时空)
作为当下热播的庆祝建 党100周年的党 史主题剧,《光荣与梦想》从1921年建 党之初铺开画卷,直到抗美援朝胜利,新中国屹立东方做结,全景式再现了三十余年的峥嵘岁月。其时间跨度之久、牵涉人物之众、关联历史事件之多,在同期历史剧中,似乎找不到第二部。
作为幸福的一代人,我们对出生前中国历史的了解,对建党建国的了解,对流血牺牲、英勇奉献、舍生忘死的革命岁月的认知,基本都来源于教科书和老一辈口口相传的故事。我们可以在历史考卷上答出高分,却没有真切的亲身感受,不知道前人是如何艰难地栽下大树,才让后代无忧无虑地乘凉。
从这个意义上说,像这部剧这样,能够鲜活再现革命往昔的历史剧,尤其是精品剧,应该再多一些。看到无数英烈为了共同的目标前赴后继,看到一个新生大国在贫穷饥饿内外受困中的顽强不屈,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无比震撼。只有铭记这片土地曾被烈士鲜血染红,如今万亩良田稻谷飘香,你才会为民族不屈的脊梁深深自豪。
制作一部精良的历史剧,工程浩大而繁琐,要照顾到方方面面。首先,时间背景、人物线索、事件发展都得交待清楚,让观众觉得清晰而有逻辑。再就是剧情分清主次、不要拖沓,用有限的时间呈现出最重要的东西。
《光荣与梦想》这方面做的不错,它把重要的、推动历史进展的、或者带有转折性质的事件,一一呈现出来,流畅地加以衔接,是按照故事发展的规律来讲党 史。每个事件也不是从头到尾地铺开,可能就几个镜头,有取有舍;节奏感把控得当,不拖泥带水。还配有旁白,把相关事件做了提要,什么时间、什么形势、发展前进到了哪一步、做出了哪些重大举措,讲的很清楚。
历史已经盖棺定论,当我们以上帝之眼回望,对于人的选择和命运,着实感慨万分。《光荣与梦想》的第一集讲建 党。1921年7月23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因为遭到法国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秘密举行。一起出席会议的第一批党员代表,当年他们坐在一张桌前,同样心怀理想踌躇满志。然而,大浪淘沙,在革命的熔炉中,这些人有的立下丰功伟业,有的做了大学校长,有的叛变革命,有的成了汉 奸。
本是同道中人,携手出发,却在历史的路口分道扬镳,他们推动国家的车轮走向必然的命运,自己也迎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或许是因为政见不同,也或许是形势所迫,但无论如何,一个人的心性、眼界和志向,最终决定了自己的道路。
导演和编剧没有刻意渲染革命先烈伟光正的形象,毫无疑问,他们伟大,可再伟大的人,也有平凡的一面,也爱惜自己的妻子儿女,也有不轻易示人的眼泪。剧集开篇即是毛泽东追忆结发妻子杨开慧,妻子留下的书信,用过的梳子,穿过的几件衣衫,多年来都珍藏在旧箱子里,时不时打开看看,苍老的手轻轻摩挲,似乎故人犹在。
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避险永丰舰,宋庆龄几番辗转才与先生汇合。她在躲避叛军时过度劳累,不幸流产,不能再生育了。孙中山非常自责,他为妻子端上糖水,这对革命夫妻握着彼此的手安慰对方:既然投身革命,就会有牺牲。以后,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孩子,便是他们自己的孩子。正是那句“你我风雨十载,舍命舍子,志还在。”令人敬佩不已。
这些革命志士本也是普通人,可是,正因为他们割舍了普通人想要的,承担了普通人承担不了的,最终成为了伟人。
作为献礼片,这部剧角色繁多,是全明星阵容。随着剧情发展,越来越多熟悉的面孔次第登场,老戏骨王劲松扮演蒋介石,瘦削凌厉,心机深沉,和倪大红扮演的上海滩青帮头子黄金荣,有着精彩的对手戏。
几乎每集都有精彩之处:军阀叛 变时,叶挺紧急护送孙中山夫妇分头避难,冷静果决。李大钊和孙中山谈论国 民 革命的失败之处,表现出对国家形势与国人命运的深刻洞察。刘少奇带领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千钧一发之际挺身而出,在军 阀士兵的枪口下,不卑不亢慷慨陈词。
剧中很多台词写的非常好,简洁朴实、掷地有声,是那个年代无尽的激情和理想,那么纯粹又充满力量,让人热泪盈眶。
剧中有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一项事业,是光明的、伟大的,就必然是曲折的、艰难的。
永远不要忘记,前辈们走过的道路,也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将继续前行的道路。
侯京健的青年毛泽东不错。在近期主旋律电视剧重叠的历史史实中,算是拍得不错的。
可以当做主流近现代史教材视频版来看,王劲松和黄晓明表演很好,除了中年毛主席,其他演员表现也不错
·其实我倒认为评论过于苛刻了,毕竟《觉醒年代》用43集讲3年从新青年到建党的故事,《光荣与梦想》用40集讲建党到抗美援朝近30年左右的故事,体量上来说就没法进行一个客观的比较。肯定无法做到想某些剧情那样深入地对某一时期事件的各方面还原。·整体而言对人物的塑造是有记忆点的,比如最深刻的居然是蒋介石那副的嘴脸,最共情的是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毛泽东、牺牲的李大钊、缴械投降的陈独秀、战死的毛岸英,无数的革命先烈,表达致敬。·看完总体感受是很惭愧,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却连自己国家的往事缺乏基本的了解,却对其有诸多评论,实是不该。·尽管所谓“历史只是一个不断被重写的学科”,但基本的了解与探究是必须的,这是迈向人文学科不可绕过的一道门槛。
看了1集,不行。光说一点:整个片子没有饥馑年代的潦草感,过于精致干净了。
党史基本靠说,军史基本靠打。军史压倒性盖过党史。
空袭来了 主要人物就是不肯走 同一个剧情重复了三次 最后一次还直接导致了毛参谋的死 我想知道这除了表现出莫名其妙的不怕死 还表现出什么了? 伟大而先锋的人们给后世留下了名字 却被涂画了一抹尘世的泥 以为装点一下 人就看起来像神 其实成神的始终是思想与精神 肉身每添一笔都是多余垃圾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万岁,伟大的罗莎卢森堡主义万岁
看哭很多次,虽然是看完觉醒年代后看的,有些人先入为主了,但演技都很不错!
战争场面很宏大,很有气势,16集开始那个伪长镜头衔接的也很有技巧,剧情过于流水账,基本就是中学历史课本的影像化
总体算是能看,但是有的选角真的看不懂,让我大受震撼,尤其是晓明扮演的周总理,令我产生一个疑问,是个人贴上眉毛就可以演总理了吗?看他吧,你就觉得很分裂,仿佛眉毛是总理,晓明是晓明。
本以为是铺大饼的流水账,其实并不是。导演很清楚,一部电视剧讲述从建党到抗美援朝,几乎不可能,所以导演重点描述关键的历史节点和事件。其他的用真实的纪录片影像加旁白的形式交代。松弛有度,还可以的剧。摄影配乐演技都是比较高的水平。和《觉醒年代》完全不同的风格,注意,是完全不同。如果你以一个“看第二个《觉醒》”的期待来看此剧,你可能就会失望了,觉醒更多的是抓细节与艺术共情力,此剧不同
王劲松老师演得不错,还有特型演员,其他就……
這劇從立項拍攝的時候就關注著,之前還跟朋友去探班過這個劇組。還蹭了一頓劇組的盒飯,哈哈。沒想到這麼快播出了。剛才打開YOUKU看了一集,拍的還不錯,演員也選的靠譜,紅色主旋律題材如果認真拍的話還真的好看,之前的《覺醒年代》就是個例子,什麼事就怕認真,文化影視劇也是如此。5星支持一下
黄晓明配演周总理啊。。。。。。
和觉醒比,还是有差距,PS.好多原班人马还是加分
可以说是无缝对接《觉醒年代》,尤其是大钊先生和教员同框时,因为都是一样的演员(另外很多《觉醒》里的演员也有参演)。因为年代跨度很大,所以不可能讲得很细,但是看了前几集觉得挺好,历史细节拍得很好,部分选角可以,塑造氛围的音乐也不错。
我党的发展简史,剧只能说还可以吧
气势总算拍出来了
整体呈现了磅礴的历史格局,也有细致的人物刻画。故事情节合理虚构,历史细节没有瑕疵。刘江导演找到了观众需求、艺术审美和历史真实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每个人物的出场几乎都进行了特别的调度设计,单个场景中包含绵密的信息量,但形式又化繁为简,让历史爱好者得以在细节中联想剧情涉及的伏笔和背景,而一般观众只看故事也没有太大门槛。如火如荼的斗争进程中经常插入革命浪漫主义的片段,节奏感特别好。
从国民党“清党”到张国焘叛党,剧情紧凑,故事动人心弦,后面反而显得少了工匠精神。都是走马观花,细节缺乏,整体而言,可以感受到的是教员之所以能在历史浪尖高瞻远瞩,得益于他独到的思维和对时事的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