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

40集全

主演:保剑锋,成泰燊,海清,王文娜,孙立石,杜子名,陈若轩,孟子义,王志飞,潘之琳,曾黎,李依晓,喻恩泰,何泓姗,何琢言,王嘉,郑奇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大浪淘沙 剧照 NO.1大浪淘沙 剧照 NO.2大浪淘沙 剧照 NO.3大浪淘沙 剧照 NO.4大浪淘沙 剧照 NO.5大浪淘沙 剧照 NO.6大浪淘沙 剧照 NO.13大浪淘沙 剧照 NO.14大浪淘沙 剧照 NO.15大浪淘沙 剧照 NO.16大浪淘沙 剧照 NO.17大浪淘沙 剧照 NO.18大浪淘沙 剧照 NO.19大浪淘沙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浪淘沙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讲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建立中国共产党,并带领共产党不懈探索,走向成熟的伟大历程。故事以毛泽东为主的“一大代表”为视角,从1919年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以党的发展脉络为根基,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在党面临危急关头,在民族遭受危难时刻,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繁华1997哈吉布基的森林冒险蝙蝠1999雪地娘子军蜀山传(国语版)山怪巨魔琼斯的自由国度星际之门 SG-1 第三季黑色星期五星月缘神宠进化动态漫画错缘战国妖狐 千魔混沌篇南拳蔡李佛国语圣诞树3追你到天涯午夜处刑人莲花警队 The Lotus莫斯科行动优越(2015)空中草原之恋你是好孩子瓦尔哈拉连环谋杀第一季摊牌了我的五个哥哥是大佬大地重光魔法少女什么的已经够了啦第一季断桥2014闪婚老公是影帝脐带报告老师!怪怪怪怪物!隔壁的男人经常吃西坎达卡·穆卡达尔顾总的白月光龙兄鼠弟国语工藤新一 京都新撰组杀人事件纨绔子弟第三季探索科学宇宙奇航我爱你莫里斯康福特不伦食堂2绝对零度泰版家在香港我与琼斯太太 第一季时间管理局 第一季拉扎老师恶魔的秘密新傲世医仙第六个孩子

 长篇影评

 1 ) 大浪淘沙,方显金坚 ——评电视剧《大浪淘沙》

流水账预警!

碎碎念预警

剧透预警

最开始抱着很大期待去看这部剧是因为嘉娜导演,在不久前我刚看了她导的作品《共产党人刘少奇》。更不必说嘉娜导演之前的作品《恰同学少年》、《大明王朝1566》、《毛泽东》等等一系列口碑佳作了。相对而言,《大浪淘沙》的整体风格与《刘少奇》类似,当然视野更宏阔,尤其是以一大十三个代表各自一生的命运为切入点,随着时间线的推进一点点展开,最终将整部党史串连,点出主题:时代的洪流如大浪淘沙,只有信仰比金还坚定的人才能站在历史潮流的顶端,开创时代的新纪元,引领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而那些始终把自己的摆在第一位的人们,他们纵然有傲视众人的才华,各方面出色的能力,但终将被历史所淘汰。为什么?因为,只有人民,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个人也只有在组织中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组织服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无视组织纪律原则,始终紧盯着个人的成败得失,最终也将走进偏执的牛角尖,脱离组织,脱离人民,背弃自己的信仰和初心。 同时这十三个代表里也显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百态:李达、李汉俊学者气息浓厚,无法理解党的方针、纲领、政策,愤而脱党,虽然不免意气,但是他们都是纯洁的。李达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后来也再次入党,为党的理论和宣传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李达之妻王会悟也是那个年代更加少有的女性进步知识分子,和丈夫因为进步思想而走到一起,担任一大的总体安排人,为党的会议保驾护航,是一个有勇有谋、胆识过人的先进女性。而李汉俊则为了营救曾经的同志,壮烈牺牲,也可见国民党反动军阀的凶恶和残忍,对于已经脱党且属于社会名流的人都不放过。李汉俊早期当掉亡妻的遗物给党充做活动经费的事迹我久久不能忘怀,我们的党就是在当时创始人们的呵护下开始艰难前行的啊。 山东代表王尽美和邓恩铭,王尽美原名王瑞俊,是那个召开一大时就意气风发、兴致勃勃的找出自己写的文章给润之看的青年,他充满激情,说着一定要打倒那些可恨的地主老财。年轻的他,一直这样战斗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尽善尽美求解放,他无愧于自己的名字。而他身边的小兄弟邓恩铭,一大时那样年轻的小伙子,在尽美同志身边笑眯眯。在尽美同志去后,他毅然担起了整个山东省委的重任,后不幸遭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几次越狱行动都让同志们先走,他却最终暴露身份牺牲。他在就义前痛斥国民党败类的无耻卑劣,那正气凛然的神情;他朗诵自己所写诗歌时无限怅惘和坦然: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面对枪口高唱国际歌时的慷慨激昂,他当时不满31岁,却已经在狱中度过了好几个年头,没有成家,没有后人,只有同志战友们继承他的遗志,开创出了新中国,我们应当铭记他的名字。 武汉代表陈潭秋和董必武,其中董老是十三名代表中和润之在党内一起走到建国的人,他在国内统战工作中和在国际舞台上,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为打破国民党舆论封锁,宣传我党的正面形象做出了重大贡献。而陈潭秋则是武汉党组织的发起和成立人,他一生都在矢志不移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其妻徐全直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自己在几度入狱,在向福建转移时身受重伤,如此种种,他都没有动摇过。但却在1943年9月被新疆反动军阀盛世才杀害,同时被害的还有润之的弟弟泽民。他们是为了建设新疆、为新疆人民谋福祉而踏上新疆的土地,最终却因为反动军阀的残忍而牺牲在这片土地上,实在令人扼腕。 牺牲的还有从始至终为党勤勤恳恳工作的何叔衡,何老,叔翁。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何老真的会瞬间鼻酸,他虽然是一大代表中年龄偏大的,但他从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时就是那么特别。他不惧人言、追求真理的乐观模样,似乎永远年轻,充满活力。本来就是教书先生的他,为了接受新思想和新式教育,毅然走出乡关,和一帮大小伙子们一起学习,一起参与筹建进步团体新民学会,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他总是在第一线热情洋溢的工作着、学习着,没有丝毫怨言。当中央做出把他留在苏区的决定时,他默默的把做好的草鞋交给同志们,并安慰同志们说,一定会再见的。可是,却再也没有机会了。何老的一生,是为真理而战斗和奉献的一生,他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我们不应该忘记他。 至于张国焘则是不折不扣的可耻叛徒,他确实才华出众,能力过人,早期为党做了不少工作,所以才能走到高位。但他却始终想着怎样篡夺最高领导权,怎样使党成为实现他个人野心和欲望的工具,最终演出一幕中共创始人反中共的闹剧。陈独秀也曾批评他总是干着这想着那,可见他想要的太多,逐渐地个人野心压过了一切。令人气愤之余不禁思考,为什么有的人就能那么高尚无私,有的人却只能因为自己的私欲狭隘而走入歧途呢?最终还是回到了我们的主题:只有坚守自己的初心,坚定自己的信仰,才能不负人民,创造伟业。但是不得不说张国焘的扮演者夏添老师的演绎十分精准到位,还原张国焘这个人物的同时,也能让人感到演员本身的功底和魅力。另外饰演陈独秀的成泰燊老师也是很大的亮点,是我目前看过的感觉最好的一版。 北京的代表刘仁静是一大代表中年龄最小的,但是同样因为过度重视个人的情绪和利益的得失,最终与同志们分道扬镳,走上了托派的道路。后来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到国民党政府里谋求一官半职。从他和王友直的第二次对话可以看出,经历了世事沉浮的刘仁静,追忆起往事时固然后悔,但却再没有回到理想道路的勇气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王友直,同是留苏人员,同样也是主动脱党,但是王友直却一直坚持着某些底线,最后在党的感召下回到了理想的道路。刘仁静刚开始的意气风发和后来的畏首畏尾,对比之鲜明也让人印象深刻。 至于包惠僧,我个人认为剧里包惠僧的几段爆发戏都很不错,尤其是生日宴上吟诗,宾客散尽后他追忆起往事,和同志们一起奋斗的时光,还有那些已经为理想而牺牲的战友们。他说经历了那么多,才明白信仰二字,重如千钧。(大意)是的,在前行的道路上,总有人掉队,有人倒下,有人失意,有人彷徨。但是最终坚信革命能走向胜利的人才能一直乐观的走下去,直到中国赤色红遍。正是这样才显现出坚持和坚守的可贵,而不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失意消沉,最终把现实的所有选择都归到“生活所迫”。我看到包惠僧和刘仁静数次说,家里几口人等着米下锅,家里的孩子要上学了。其实很讽刺,谁还记得他们曾经为信仰拼过命,不计个人得失。不过中国幸运在那时候有更多的先烈舍生忘死,用鲜血拼出这条路,才有而今的万民安康,而非动荡时代里勉强的小家温饱。嘉娜导演这个视角妙就妙在这里,通过对比,认识到何为可贵。 再则是陈公博和周佛海,都是臭名昭著的大汉奸,要说起来周佛海更没有节操底线。剧里旁白说他是政治变色龙,倒是很形象。剧里他自己还感慨两次押宝都压错,在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他看到共产党竟然发展得这么有声有色,如果有机会他再次向我党表忠心我都不会意外,当然最后没什么好下场也是情理之中。陈公博一直跟着汪精卫,一条路走到黑,最后虽然想抱紧蒋介石大腿也没什么用了,汉奸被枪毙总是大快人心的。其实他俩在一大时的表现就已经为他们而后的人生道路埋下伏笔,陈公博携新婚妻子,仿佛是来上海度蜜月的。周佛海在这个期间还闹出恋爱绯闻,最后还抛妻弃子跟富家小姐私奔到日本,完全没有把一大放在心上。遭遇到问题自然也会第一时间脱党自保,甚至充当反共冲锋手。 通过上述十三位代表的人生,充分展现了“大浪淘沙”的主题,比原名《一大代表》立意高了不少。值得一提的是本剧的所有女性角色都塑造得很好,无论是前期的高君曼、王会悟,还是开慧和徐全直、伍若兰,观众都可以从或多或少的戏份和台词中感受到女性独立的力量,以及女革命者的坚贞不屈。对于“反派”们的妻子编剧也没有刻意忽略或者丑化,一切都按照历史走向来,如嘉娜导演所说,这个历史人物在这个时间点干了什么事,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都严格按照记载来。不虚构人物,不强行给人物之间添加莫须有的联系和交往,这是本剧的一大特色,也是严谨和务实的表现。 本剧的不足,除了之前看到有人提出的经费不够、置景有限之类的,我觉得都还是能接受,毕竟拍摄时间很有限。但是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关键人物的选角有些差强人意:一是润之,像润之这样关键又关键,重中之重的人物,我相信导演选角的时候肯定是反复思量,但通过本剧的呈现效果来看,保剑锋的演绎是差强人意的(没有说演员本人演技不好的意思)。演润之做到形神兼备,实在太难,早期可能还好,但尤其延安乃至后期,其实是很难把握的。目前我看过的几个演这一时期的都流于表面,当然这是共同的难题,不是各位演员不努力或者演技不好的原因。可大浪润之的缺点我个人感觉是:上帝视角的感觉拉满,从始至终几乎很难看到什么情绪起伏。昨天和同样看过的朋友交流,她也认为说教气味浓厚,仿佛每到一个阶段,就已经早就准备好总结词来论定一番。没有代入感,没有经历感,很走程式。这是表演上的呈现给我的感觉。再则是外形、眼神、气质,相似度太低,有朋友说保剑锋的眼神太柔。的确,润之的眼睛应当是神采奕奕,透出自信和乐观的光芒,甚至有时候可以是那种藐视一切反动势力和恶劣外部环境的豪气和霸气,但不应该是从始至终都柔柔的、没有起伏的样子,这不是真性情、接地气的润之该有的样子。二就是周总理的选角,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说离谱是不是会伤害到演员感情。(演员没问题,问题是真的不适合演周总理)总之,一样的形神俱无,一看到他就每分每秒都在出戏(dbq但真的是实话),希望嘉娜导演可以物色到合适的演员演翔宇,恰同学里的青年青年群像选角就超棒。 当然这些都瑕不掩瑜,最后还是要说大浪淘沙真的很用心,很棒了。希望看到嘉娜导演更多关于党史的新作!

 2 ) 陈独秀托派、张国焘叛逃,这剧真懂

标题不是噱头。

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最终因不满中央的路线而在党内自己成立小组织而被开除出党,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张国焘搞分裂受到处分后不甘心最后找到机会叛逃投靠国民党,这两件都是党史上极其著名的事情,是极其典型的以个人凌驾于组织的表现。

所以当这部《大浪淘沙》选择拍摄了这两个片段时,我们可以很直接地说,这部剧懂党史。

什么是党史?对很多人来说,第一反应就是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共一大、1924年国共合作、1927年秋收起义上井冈山、1928年朱毛会师、1929年中央苏区、1934年长征与遵义会议……但这不是完整的党史,这叫党的正确路线,这叫党内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一部分党员摸索出的正确路线的一部分。

认为这是全部党史的话,那就太理所当然了。

所以,什么是党史?

党史的主语是党,而不是人。虽然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但牺牲个人四个字不是说说而已的。

这不是意味着要每个人作为螺丝钉,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也不构成一个现代化组织。

这是在说每个党员都以党的利益为最重要的利益,从而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党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来看看《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目录和标题。

党史的这种书写逻辑是过去的史书所不曾有过的,它讲述的是一个组织的诞生、兴起和发展。这告诉我们,每一个为了党的利益的党员的奋斗过程,最终集体达成的就是一个完整的党组织。

很多人读不下去这类书,而热衷于看各种地摊文学乃至一些海外著作里的权力斗争,也热衷于用《让子弹飞》这类电影来影射人物关系,但这样的话最终会流于唯心主义、变成英雄史观,说得更不好听一点就是帝王史观。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史学书写体例来书写毛泽东,那会怎么写?

如果按照帝王本纪,那就不该着重书写陈独秀、李大钊这类人物。想想《史记·高祖本纪》《明史·太祖本纪》,在这类史书的书写中,传主是天生异种,是一开始就必须以他们的视角来描写。陈独秀呢?那只能是郭子兴了,而党组织就只能是红巾军了。

从这个视角入手的话,21年到27年就是传主在积蓄力量的过程,27年到34年就是他独立到最终夺权的过程。

这是党史吗?不,这不是。这甚至都不是一个合格的毛泽东的个人传记。但大量的读物都会不自觉地将毛泽东的个人传记写成这样的成功学,这是完全去组织化的。

帝王史观的史学书写,是以帝王的独特性为视角一路往前的。

如果这样做,那么从党组织的角度看,毛泽东是什么?

李立三就曾经公开表示过,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行为完全与中央的意见不一致。

换言之,李立三的这个表态,如果放在封建史观里,无非就两个可能。

从李立三的视角看,如果我们封建化地理解这个关系,毛泽东这是以下犯上,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在跟中央叫板。

从毛泽东的视角看,如果我们封建化地理解这个关系,他这是在吊民伐罪,以一己之力和一切看起来不对的事物抗衡的救世主。

但实际上呢?

答案显然都不是。

结果是李立三的错误路线让党组织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本人也被要求去往苏联进一步地学习与改正错误。

所以我们读党史,一定要理解,视角是党组织。任何党员的行为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党组织来衡量。

单以毛泽东来看,从27年以来,其实他在党内的职位是逐步加重的,但很多人反而有了他一直在被打压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还是视角问题,很多人默认的党史范围无非就是井冈山、赣南闽西、中央苏区、长征沿路、陕北,但事实上这些只是党组织视角下的一部分正确路线罢了。虽然是最正确的路线(目录标题中特地提到了是毛泽东开创的),但也只占据了整个土地革命时期的5/31。

只有主语是党,才会让人觉得遵义会议是拯救了党,而不是觉得谁谁谁都是垃圾然后一个救世主终于回到了应有的位置上。

现代化组织之所以不同于封建人身依附,就在于此。

电视剧《大浪淘沙》,好就好在它想表达这一点。

什么叫民主集中制,就是党内只有职务高低,没有地位高低。

在党组织的决定下,你的能力更适合行政,所以你来政府工作,他更适合军事,所以他去负责打仗。

党组织可能会有错误的决定,但这不是抗拒组织的理由。

宁都会议以后,毛泽东不被允许参加军事会议,只能去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他的路线也被视为错误路线批判,虽然没有直接批判他,但谁都知道罗明路线的批判对象。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没有继续发表不同意见?

有。他只要一有机会就去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没有怨言?

有。面对彭遨的牺牲,他大发感慨这是博古的错误。

但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耍小性子不工作吗?

没有。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拉帮结派吗?

没有。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甚至不服气到脱党吗?

没有。

换句话说。党的决定你觉得不对,你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你可以在任何你可以发言的场合说出你的意见,但这个决定你要不要接受、要不要执行?

要。

要接受,要执行,也要有个人意见。这才是党组织最重要的核心。有了这一点,党才是可以成为无数个党员的合力。每个人都往一个方向努力,那即便是有了错误,也可以纠正过来。

《大浪淘沙》把党从21年到45年的各个错误以及自我净化的过程拍了出来。

毛泽东之所以是毛泽东,一方面就是因为他的意见代表了正确路线,另一方面更因为他坚决执行了党的指示。甚至在他被误以为开除党籍后依旧任劳任怨地为革命操劳。

所以说《大浪淘沙》是一部紧紧抓住了党史逻辑的剧。它表现的是以党组织为主角的一群人在探索道路上的波折。主角不是某个个人,而是党本身。

所以剧中有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李达、张国焘、陈潭秋、周佛海、陈公博、邓恩铭、包惠僧、邓中夏……

当然,限于篇幅和成本,《大浪淘沙》还只能主要从一大的十几个代表入手,着重表现这些人最后是怎么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走上天安门城楼的,没法拍摄更多人,这不免是个遗憾。

与此同时,要想把这么多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出来,也是通过这么少的集数无法完成的,所以剧中使用了现代戏。比如一边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失败从而红四方面军转战西进,一边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这些事彼此之间有联系吗?有。但在戏剧上需要通过更复杂的结构才能完成,所以必须通过现代戏(以后世的全面的发展的视角)把它们串起来。

在这样的剧集里,我们通过许多组对比,才能感受到:

1,如果一个人真正要成为合格的党员,是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包括精神利益)以完成党与人民的利益的。

2,党员的人性和党在一起了,党性就变成主体性了。这就叫把一切交给党。

3,党员可以有自由意志,但党员的自由意志服从党的意志,而党的意志是可以自我净化的。所以党员的自由意志仍然是能动的。

过往的很多经典红色电视剧,比如《井冈山》《红色摇篮》《秋收起义》《伟大的转折》《毛泽东》,还有很多我以前写过的(红色主旋律影视观看指南),它们都很好,但它们说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中央苏区根据地史等,这些剧更多侧重的还只是一个面,而不是完整的党组织。

一个完整的党组织,是会表现出漫布在党组织的每个机理下的每一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续结果。

那么不接受的呢?

这就是陈独秀和张国焘了。

一个固执己见,不接受中央的决定,一意孤行,最后甚至非要成立托派组织。

一个妄自尊大,对自己党内地位极其看重,终于走上了无法回头的不归路。

这两个人都不服从组织的决议,无论他们的意见是对是错,都不可以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错误,更不能搞分裂。遇到问题总想着自己,而不是一切以党为重心,那最终造成的分裂也只能他们自己承担。

毛泽东和这两位的对比,就在于一切是个人优先,还是组织优先。

陈独秀在被开除出党后,看起来成立了托派组织、搞起了舆论战,但实际上毫无作为,最后只能在监狱里度日,抗战后被放出来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陈独秀终究还是死了。

而张国焘也终究还是没能在国民党里大放异彩。他想不明白,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不是他个人的能力太强,而是他一直依托于党、依托于人民群众。

正如我上次说的,路线斗争不是意气之争,不是个人之争,斗争的目的是更好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路线斗争的目的是集体的力量更加团结、更加纯粹。

每一个把这些视作个人之争、看作权力之争的,那一定会被大浪淘沙。

宁都会议后的毛泽东、中共五大后的陈独秀、两河口会议后的张国焘,以这三个人为主,陈潭秋、邓恩铭、李达、包惠僧,这一群人构成了一部比较完整的党史。

吹尽黄沙始到金。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3 )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纪念中共一大召开100周年

今天是2021年7月23日,10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望志路106号的房屋中召开了几次会议,这几次会议是那么不起眼,因为总共只有15人参加(13位地方代表+2位共产国际代表),但就是这次会议,诞生了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它在后来的峥嵘岁月中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任务,并发展至今,使百年前积贫积弱的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迅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庄子》道:“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就很好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不过,我们的最高理想并没有“毕”,而是在路上。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和中国人民共同创造历史,走向更加光明的世界。 那些跟随的人,总是会想当然地以为前行很容易,但其实只有那些在前面开路的人才知道,要经历多少坎坷,才能走出那条今天被认为是对的路。电视剧《大浪淘沙》就为我们完整呈现了开路的人们奋斗的历程。1919年之后,社会风貌焕然一新,华夏大地的萎靡颓废之风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涤荡一空,各阶层,从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到社会最底层的工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觉醒了。可是觉醒之后呢?是一时心潮澎湃,面对困难迅速隐匿或变质了,还是坚定理想,脚踏实地地走下去?《大浪淘沙》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大浪淘沙》锚定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以他们不同的人生分野,完整地串起了中共从建党到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叙事和议论相结合,娓娓道来,以非常克制的情感震撼了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在这部剧中,不管是13位代表还是其他涉及到的重要人物,都没有突出的人设,没有伟光正的形象,有的只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面对时代洪流的裹挟,13位出席一大的代表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包惠僧、刘仁静有消沉迷茫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还是回到了党的怀抱;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甚至直接走向了初心的反面,遗臭万年,但所幸其他的代表们都逆着大浪奋勇前进,虽然李达和李汉俊很快脱党了,但从未放弃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更是一直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从没有退缩。剧集把15位主线人物(13位代表+陈李)的成长和心理变化融入到大革命的浪潮之中,生离死别,代表们人生的高低起伏,都被展现地淋漓尽致,虽没有夸大任何一个人的作用,但却表现出了很强的情感倾向,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的辩证统一。 而“大浪淘沙”也不是只适用于一大代表,更适用于革命年代的每一个人。剧集的群像刻画很出彩,在宏大的叙事下每一位群像人物都不多余。剧中就展现了周恩来、朱德、张太雷、邓中夏、陈延年、蔡和森等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光辉形象,但同时也有王复元、王用章兄弟这样的贪污腐败分子、“变色龙”戴季陶、叛徒张苇村、顾顺章等等。为什么美好的种子,生长出来的不全是美好?与其说是黑暗的时代对人性的扭曲,倒不如说是他们的人格中的一部分顺从了黑暗势力并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帮凶。随着时间的流逝,金子愈加在历史的长河中光芒万丈,而泥沙俱下,很快消逝。 值得一提的是,《大浪淘沙》中的女性角色塑造都非常成功,展现了在风云际会的时代下刚刚摆脱封建束缚的女子们迸发出的强大力量。高君曼不再只会蒸包子,而是走出家门,走上讲台,开始在女子学校里讲授“论女性底人格”;王会悟和李达邂逅,两人自由恋爱自由结合,她更是聪明能干,除了帮助李达抄文稿,还着手安排了一大会议的各项事务,抗战期间与李达分开,独自把孩子们培养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革命者诸如杨开慧、徐全直、向警予等也都坚强果敢,是妇女运动的领袖。向警予更是中共三大中唯一一位女性代表,在会上提出了增加女性党员人数的要求,为女性争取权益。李汉俊的妻子陈静珠是旧式女性,但也努力读书识字,在李汉俊牺牲之后独自扶养遗腹子,令人惊叹于女性的伟大力量。 《大浪淘沙》虽然是讲述革命者和党史的叙事,但是却并不枯燥,可看性很强。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情感表达细腻。展现家国之情,主义和信仰之爱是主线情感,正如邓恩铭的就义诗写的那样:“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他和刘谦初、朱霄在行刑前几个小时聊天、等待黎明的到来,最后三人达成共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王尽美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奋斗到底。”也代表了当时一腔热血革命者的共同心愿。

但主线情感中同时也含有爱情、友情、亲情各种人间真情,作为辅助的情感线。爱情方面,除了展现润之霞妹、邓中夏李惠馨等人的革命爱情,还有周佛海杨淑慧、张国焘杨子烈之间的爱情。他们都把自己从旧式的包办婚姻中解放出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青年人反抗封建礼教和流言蜚语的勇气;友情更是令人动容,南陈北李灿若星辰,如同俞伯牙钟子期,是一生难觅的知音;董必武和陈潭秋是忘年之交;李达和李汉俊两个温柔善良的人相互宽慰和理解;王尽美和邓恩铭两个活泼英俊的青年携手同行,在齐鲁大地播撒无数革命种子…他们的友情都坚如磐石,原因在于他们的心中都有着同样崇高的信念和追求。亲情是剧中着墨最少的,但同样震撼人心。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深爱弟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支持他的一切理想,正如“长兄如父”,陈乔年在陈延年牺牲后的眼泪和独白也非常心痛。王尽美作为一个年轻的父亲,在病重时对两个幼小的儿子的殷切期盼,令人无语凝噎;王会悟和李达的大女儿点儿也在转移西南的过程中病死,王会悟和李达极度悲痛,即使没有为人父母相信都会因此感到无奈而惋惜。 从剧中也可以看出创作团队非常尊重史实,敬畏历史。剧中没有虚构的人物,他们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剧集也不避讳中国共产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力求还原各种真实的会议现场。以往电视剧不曾拍到的安源路矿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遵义会议等,都有详细的前因后果和过程描绘,还有陈潭秋、毛泽民等人在新疆给军阀盛世才做统战工作、中央在抗战大后方重庆成立南方局联合民主党派人士,董必武在重庆同暗流涌动的国民党右派的斗争都有叙述,也能看出导演编剧扎实的历史功底和以人民为导向的创作立场。 《大浪淘沙》的开篇是嘉兴马院学生陈启航的党史专题视频制作,他和他的朋友站在了历史的讲述者的位置,他们的现代戏起到了贯穿大小历史事件的功能。可能很多人讨厌现代戏,现代戏也成为本剧唯一的争议。但是《大浪淘沙》只是一个四十集电视剧,容量有限,不可能把1919-1945年的一切大小事件都展现出来,只能有所取舍,那些没有拍到的事情通过现代人们的讲述就能很好地呈现和连接起来,而且不但并不影响主线剧情发展,反而对主线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就主旋律电视剧的叙事结构创新而言,这种古今结合的创作架构也不失为一种新颖的尝试。陈启航和他的朋友们和我们一样是21世纪的年轻人,看到他们做视频讲党史,我们代入感很强。

剧中现代戏最高光的时刻是陈启航一行到延安中共七大的召开会址参观,慢慢转场回到1945年的延安,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愚公移山”讲话,台上台下掌声雷动,一个崭新而充满朝气的新中国呼之欲出。而这种今昔对比有了传承的感觉,1945和2021,已走过76年,地点是相对静止的,但是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日月早已换新天,唯有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财富是永恒的。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今年是2021年,虽然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有人为我们披荆斩棘,也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但世界还是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生活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诱惑。面对生活的考验,勿忘最初的理想和信念,勇立时代潮头,相信大家都可以成为真正的金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共勉!

 4 ) 还没见过这么拍党史的电视剧

电视剧《大浪淘沙》非常好,好就好在它细致地展现了党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是如何靠着自身的力量斗争以及血与泪的牺牲,最终找到正确路线的。

斗争不是意气之争,不是个人之争,斗争的目的是更好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斗争的目的是集体的力量更加团结。基于这一点,党才走了一百年。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想着把党史归结为个人之间的关系,那是唯心的,那样的话党是不会一次次团结的。

建党百年,相关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每一部都看完。对于这部《大浪淘沙》,我本来也是秉持着这样的态度,不好看一集弃就是,但看了第一集后琢磨出了一些不一样,于是一口气追了下去。然后才发现,原来主创团队是《恰同学少年》的导演、《东方》的编剧和《鸡毛飞上天》的制片。

当然,遗憾的是,这部剧目前在几大视频网站上还没有,只有卫视有。我也只能是在卫视的官网上看一看。但我还是要给大家推荐一下这部剧。

这部剧是不拍大事件的,五四、一大、北伐、四一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这一系列具有历史隽永定格画面的大场面它都一笔带过。一方面考虑到是经费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也更凸显本剧的野心:

它着眼于大事件前的决策过程。

决策是吵出来的,是实践出来的,是斗争出来的。正确不是凭空出现在脑海中的,是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出来并指导人们的。所以正确是一个后验的东西。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在没有能力与代价的基础上,只口头上说就成为正确的。

而大事件是什么?是尘埃落定。是历史的结果,是历史上所有人意志的矢量和。而这些意志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么来的?

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那影视作品就很容易沦为PPT演示页。写的人不懂,拍的人不懂,演的人不懂,看的人也看不明白。

这个问题一定要得到解决。

《觉醒年代》没有回避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到建党这短短几年内的大量思潮,无论是封建帝制、君主立宪制还是议会制、多党制,无论是无政府主义还是共产主义,剧中都直接呈现了出来。在多种尝试后,当时的许多人和观众才最后意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是我们需要的。

这是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大浪淘沙》不可避免地被拿来作了比较。它没有回避的是党在成长过程中的路线斗争。

《觉醒年代》解决的问题是:我们要走共产主义道路。

《大浪淘沙》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么走共产主义道路。

所以当看到片尾时,我是兴奋的。片尾回溯了党从一大走来的许多大事件,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大、八七会议、井冈山会师、六大、古田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

最后落点在哪?

在1945年4月的七大。

这一点很了不起。

如果结尾是1921年,那说的是党为什么出现。

如果结尾是1927年,那说的是党开始走向成熟。

如果结尾是1949年或1953年,那说的是党带领人民取得了胜利。

但1945年意味着什么?

1945年意味着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意味着党在这24年的历史中找到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尽管这样的斗争是伴随着血与泪的。

毛泽东思想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在长期过程中的实事求是的结果。是毛泽东等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找到的能够走下去的路与很多人在「左」与右之间徘徊最后失败甚至牺牲,是动辄就是以组织为代价的血路。所以最后才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这是大悲情,也是大豪情。

认为可以直接照搬过往经验的,这是经验主义的错误。

认为可以直接沿用理论成果的,这是教条主义的错误。

所以整部剧其实都不用拍蒋介石,不用拍太多国民党。党组织的问题解决了,才能拧成一股绳向外,那时是无敌的。

从目前的剧情来看,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部剧在这方面上下的功夫。

先说一个建党以前。毛泽东驱张运动。

在很多人的设想里,驱张运动无非就是毛泽东等人要把张敬尧赶出湖南,而进行的罢课、宣传,争取同情和支持,在请愿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张敬尧的驱赶。

但如果可以这样简单理解的话,那驱张运动就太简单了。一个第一师范刚刚毕业的学生,就能凭借一己之力做到这件事,这不符合唯物主义,既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毛泽东的不理解。遗憾的是,我们很多过去的影视作品都是一笔带过,仿佛这件事容易得很。

剧中直接点明了这一点:湖南问题要解决,不能只看湖南,要看北方的直系军阀和皖系军阀之间的矛盾。

1918年北洋军阀南北战争时期,直系军阀吴佩孚打下湖南,却被主政的皖系军阀段祺瑞要求驻军衡阳,给皖系的张敬尧作屏障。此举不仅使得吴佩孚不满,原本就主政湖南的谭延闿更是不满。

等到段祺瑞失势,毛泽东等人便立刻利用这个矛盾,说服吴佩孚和谭延闿齐力驱赶张敬尧。从而达成目的。

这才是当时的背景,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以为只要写个请愿书,控诉张敬尧如何暴戾就能达到目的,那是书生之举。

当然,背景是社会矛盾,但光有社会矛盾是不行的,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书中说驱张运动中毛泽东是主心骨,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大局中只有他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如何借力打力、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才是最重要的。毛泽东在军阀间捭阖纵横,事实上已有子贡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大手笔了。

如果说本剧中描写驱张运动只是一碟小菜,那么它花在中共一大上的心血可以说非常令人赞叹了。

过往拍一大会议的,往往蜻蜓点水:代表们开个会,然后有密探和巡捕前来,于是大家转去嘉兴南湖。这些都是象征性的过场,非要做戏的话,也无非是多描写了一些密探和巡捕之间的互动,至于一大是怎么开的、目的是什么、过程是什么,没有人关心。

可事实上历史考证早已更新了,关于一大我们有太多的细节。编剧不下苦功夫学习只吃老本是不行的。

《大浪淘沙》是我第一次在影视作品里完整表现以下关于中共一大的细节的:

一、一大在上海7月开,与共产国际和远东书记处派遣的马林和苏俄情报人员尼克尔斯基1921年6月初到达上海后仓促启动有密切关系。

在开一大之前,事实上全国各地都已经开始了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备。上海、北京、湖南、湖北、山东都已经陆陆续续成立了小组。把各地党组织整合成一个整体,已经提上了日程,但为什么还迟迟没有动静呢?

答案很现实也很无奈。

没钱。

办刊物要经费。

做宣传要经费。

甚至召集人来开会都要经费。

单经费问题,李汉俊和陈独秀就已经发生过许多次争执了。这个问题在无法得到解决前,要想召开一大是不可能的。

现在转机来了。根据包惠僧的回忆《一大前后》,这笔经费是由马林提供的。每名代表一百元路费,闭会后还各自有五十元路费。而当时上海普通警察的工资是每个月十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建党初期,大家还没完完全全有斗争的艰辛意识和准备时,虽然建党的准备都已经做好了,但如果没有经费让大家来开会,那从何说起?

所以我们也可以想见,当6月上旬马林和尼克尔斯基来到上海后,为何会议可以迅速召开在上海了。

二、一大开会地点的选择与王会悟的突出表现。

过去人们常常忽视女性在建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向警予、杨开慧这些就不说了,王会悟作为非党员,事实上承担了一大召开时的大量细致工作。

陈独秀、李汉俊和李达三个人都不是上海本地人。而1921年6月时,党组织机关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刚刚被查封,要选择一个新的开会地点,事实上并不容易。

会议场所是李汉俊选的,在李书城(李汉俊哥哥)家里。

代表住所是李达落实的,在博文女校。王会悟认识博文女校校长黄绍兰,是北大的黄侃的女友,因此代表们最终是以北大暑期旅行团的名义借用了校舍。

事实上,1921年前后的上海同时有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其中法租界地价便宜、治安不好,对于当时的地下活动,有很大的自由。

所以上海法租界这一块,一直是新政治精英聚集地。孙中山、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古应芬、丁人杰等都在这里有住所。而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这些主义在当时尚未有严格区分,大家彼此往来密切,所以最后选在了这个地方,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法租界密探和巡捕不是奔着中共一大来的。

这一点往往是被人忽略的。

正如上文所说,当时的法租界,各种不同政治派别层出不穷,就在一大开会期间,还同时有全国各界联合会、全国学联、留日学生救国团同时在活动。

而当时法国巡捕真正要查的,是不是中共一大呢?其实不是。

1921年6月全国都有许多活动,李大钊在北京领导了讨薪事件(所以李大钊没有来参加一大)、安庆发生屠杀惨案,全国性的学生活动多了起来。因此上海更加作为一个联络中心,异常活跃。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陈公博在回忆录里说,当时法国巡捕上来第一个问题是他是不是日本人了。

虽然陈公博到死都没想明白为什么法国巡捕关注他是否是日本人的真正用意,他在《寒风集》里写了好几个猜测的理由,事实上我们也是后来在上海市保存的许多档案里才窥探到真实的历史背景。

就在一大召开的同时,许多日本「过激分子」和朝鲜人,齐聚上海,召开学联。

而从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和上海档案馆资料看,法国巡捕是很早就发现了这批人的踪影并加以监视的。

当然,与此同时,这群人和中共早期党员有着密切的接触。

李大钊就曾加入过新亚同盟党,张国焘、刘清扬等人也加入过大同党,而李达则以留日学生总会理事的身份参加过学联。

而从目前可考的档案来看,直到开二大、三大时,全国范围也都没多少人知道陈独秀和中国共产党的存在。

所以当董必武看到《法租界取缔集会新章》时,自然就明白这不是针对的中共一大的行动,而是针对当时上海所有集会活动的行动了。

总之,在一大召开过程中,密探和巡捕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事先知晓这群人开的是中共一大的可能性是几乎不存在的。

这一点在以往的影视作品里从没被体现过。

四、何叔衡在中途离开上海回去了长沙,李汉俊和陈公博也因为暴露没有参加南湖会议。

在不知道多少相关影视作品里,南湖船上都坐满了人,苏俄代表在,何叔衡在,李汉俊和陈公博也都在。

如果说只有何叔衡在,而两个苏俄代表、李汉俊、陈公博不在,那还可以理解,并且后四个人不在现场是在各种回忆录里都已经明确说明的。但许多影视作品连这个工作都不愿做,直接就照搬了全员去船上。

而《大浪淘沙》好在哪呢?

它连何叔衡中途离去的历史细节都抓到了。

何叔衡来参加了一大,这一点毋庸置疑,在《谢觉哉日记》里就有直接记载。

这桩公案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

在周佛海的回忆里,一大被密探查房当天夜里,只有毛泽东一个人回去了博文女校,这说明了何叔衡这个时候已经不在一大现场。

在萧子升和刘仁静的回忆里,南湖会议后,萧子升和毛泽东去了西湖边游玩,两个人都只说了只有两位,没有提何叔衡。

所以可以确定的是:1,何叔衡参加过中共一大;2,何叔衡中途离去没有参加南湖会议。

那么何叔衡为什么中途离去呢?

有一个细节是,张国焘在《我的回忆》里虽然提及了何叔衡来过一大,但却不认为他是一大代表。

但在1929年董必武给何叔衡的信里,明确提到了何叔衡是湖南代表。

这个出入是有趣的。而当我们仔细研究这封信,就会发现这封信是何叔衡在莫斯科时先写给董必武,询问一大具体情况的。这说明何叔衡确实中途离开了,所以具体内容是记不清的,但他在当时其他人的记忆里,依旧是一大代表。

从这里我们能够理解,为何张国焘会在回忆录里说何叔衡来过一大,但因为理论水平过低,又没工作表现,被张国焘要求不再出席大会。而何叔衡当时虽然是一大代表,却因为张国焘的个人原因,在回忆中不认他是大会代表。

所以何叔衡离去的最重要原因,其实是张国焘在会议上对他的排挤。这一点在剧中也有所体现。

剧中着重刻画了李达、李汉俊、张国焘、陈公博、毛泽东等人在党的路线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有的寄希望于先研究清楚马克思主义,有的认为要在政府里做官做事,有的觉得要直接搞工人运动,所有不同的想法都在会议上展开了交锋。这样的细节描写是过往不曾见过的,有的作品只哼了几句《国际歌》就胜利召开了,完全不理解什么叫开天辟地的大事业。

所以本剧为何叫做《大浪淘沙》?

吹尽黄沙始到金。

这是一部全景式的剧。很多剧都说自己全景式,结果只是这头拍一点,那头拍一点。但这部剧不是,它的野心非常大,从21年开始、45年结尾就能看出来,从它想拍一大代表的各种不同选择就能看出来,这么多的斗争之后,才会有从幼稚到成熟的中国共产党。

而有的作品想表达共产主义的优越性,甚至还需要通过第三方乃至敌人的肯定来呈现。这显然是没法真正深入理解的。

谈论建党,就要把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作对比,就要把实践和理论作对比。只有真正对沙过滤了,才能得到金子般的结果。如何大浪淘沙把真正愿意信仰的人聚集起来,如何在各地先建立小组,最后成立一个党。

每一步都非常难,不是动动嘴皮子唱唱《国际歌》就成立的。

讨论党的发展,就要把实事求是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作对比,这时的对比是惨烈的,白区、鄂豫皖、湘鄂西,许多地方都有各自的行动,就是中央红军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过八月失败、攻打长沙等失利。失利的结果是什么?是一个又一个同志的牺牲。

而他们本不必牺牲的。

没有什么事是万事俱备筹划好的。完全正确是一个后验的东西。27年以后,全国各地起义几百个,最后真正来到边区的有几个呢?

什么是正确路线?是无数个错误路线的祖国河山一片红集合起来的。你总想着做好准备做好准备,那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最后一定失败。因为做好准备和想着做好准备,是两件事。后者意味着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为什么从六大到七大隔了十七年?因为开大会是要把代表们召集起来商量出共识的,而这许多年里的共识商量是商量不出来的,只有实践。人凑不齐、思想不统一,那就不可能开七大。所以这部剧的结尾在45年,非常好。

所以就像毛泽东说的那样,边学边干。人民等不及。所以党走了一百年,走到了今天。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5 ) 第一次想写点东西。

别的不说,看完这部剧,突然想去研究党史了。

首先,这是一个难度非常的创业,失败的后果就是流血断头。相比之下,阿里巴巴的18罗汉创业,就不值得一提了。

其次,既然难度这么大,那怎么才能克服困难获得胜利呢?并不像其他电视剧,从一开始顶着主角光环,基本没有什么挫折。这部剧非常细腻的刻画了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建党初期,一分钱难道英雄汉;着重对最初的13个人性格做了比较全面的刻画,为后来有人离开甚至叛党做了铺垫;再后来党一直在左右路线上徘徊,不过最终总能回到正确的路线。

最后,研究这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举个例子吧,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整个中国乱成一团,没有人知道路在何方,这个时候教员犹如神降,一篇论持久战,给整个中国吃了一颗定心丸。类比今天生活乃至工作,遇到类似难度的问题,怎么能像教员洞若观火一般,这个值得每个人思考学习。

 6 ) 《大浪淘沙》——年轻人喜欢的党史剧

作者:毒sir 要从《恰同学少年》的背后功臣,导演嘉娜沙哈提说起。

这一次她重执导筒,毛泽东的扮演者换成了另一位。但同样是有经验的保剑锋。

拍正剧,好看的不是“史纲”。而是在粗线条的笔下,通常不被描绘出的“人”。导演嘉娜·沙哈提她擅长的,正是在一些我们看来很定式的题材里刻画人物。这一次又是她熟悉的题目。 讲嘉兴南湖上,“一大”前后那群年轻人的故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巴黎和会裁定中国割让领土,面对这国耻,最敏感的知识群体率先站了起来。北大教授陈独秀、李大钊上街派发传单。 游行的学生们扛着横幅,喊着口号,反抗强权和不公的呐喊传遍大街小巷。

在北洋军警的武装面前,书生喊的口号,算什么? 学生代表被捕入狱,陈独秀也因派发传单,被抓捕入狱。

长沙,见证了湖南总督张敬尧的暴行。 查封进步报刊、强制解散学生联合会、武力镇压学生运动……

毛泽东组织学生奔走湖南、广州、北京,希望借他山之力,驱逐张敬尧。可七次请愿,无一次有效回应。

北京的陈独秀、李大钊,湖南的毛泽东,和各地有识之士都开始思考: 救国,光靠读书人不行,需要更有力的盟友。陈、李二人顺着俄国革命的指引,看到了工人们的可能性。 工人们,此刻又如何呢? 最现代的城市上海,各地劳动者在都市底层谋生。 剧里一个场景,可见生存之艰辛。 黄包车夫,靠着血肉之躯奔波在城市角落,只为碎银几两。

当时上海70万工人里,一半以上是贫困民工,有的两口子都得务工,才能勉强吃饱饭,甚至连童工都屡见不鲜。 工人的苦难,让一些人,嗅到了中国变革的突破口。 怎么让工人认识到靠自己可以改变困境? 有人说,更新他们的观念,这很重要。为此,如《星期评论》《劳动界》等报刊得赶紧安排上。 但北洋政府查得越来越紧,资金也跟不上,刊物办不下去。

有人说,要先把马克思主义研究透。成立研究会,请来各路文化人士翻译相关书籍。

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局面,不容我们慢悠悠下去了。 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才能领导我们,领导工人。

意见百舸争流。任何人的主张或心愿,都不会轻易一呼百应。 《大浪淘沙》让一群性格各异的人汇聚一堂,先吵一架。在历史的浪流里激荡,最后能脱颖而出的是什么导演说,给她启发的,是每个人物不同的命运走向。动荡的年代,迎送过一个个才华横溢的有志之士。 他们都怀着热忱,冲在救亡的前线,相信靠自己的手,能转变这个国家的命运。 但在意气相投中。也有矛盾和分歧。导演在这部剧中,戏剧化地突出了每个人身上的特质。这版的毛泽东,重点表现的是书生意气。

书生,重在谦和与情谊。远赴北京,他把最后一点时间,留给了他的思想启蒙导师李大钊。深夜来访,不敢惊动师长,默默等到办公室灯灭。

临别之际,深深一躬。见到了,已心满意足先生保重。

他还有很多很多话想要聊。但国难之际,多少情谊,只能道一声“保重”。和开慧妹子走了半途,也只能抱歉地说:下次,我一定认认真真陪你大半天

与《恰同学少年》时期的毛泽东不同。这版毛泽东多了从容与冷静。紧要关头,他娓娓地把问题一层层分析透。比起其他人看到“驱张运动”成功的喜悦,他因依然找不到更好的救国方案而忧虑。

大会上,面对各地的代表,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后生。他热情地总结湖南民主运动的经验。虽然现实骨感,他的话总能让人看到希望。

两次拍“青年毛泽东”,导演拿捏住了其中特质的变化。十多年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如今,已经是一个有组织领导力的中坚。其他人物,都有自己的着力点。 同样提倡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三人,和而不同; 陈独秀(成泰燊 饰),冲在最前的先锋,激动而固执。

游行学生被捕,他不顾危险要出门,继续给舆论造势。 夫人劝他,该为孩子想想吧。 他义无反顾的样子说明,关心的第一位,永远是学生,民众,家国。

出版商找他聊出版事宜,认为以后刊物得涨价。 陈独秀严词拒绝:这是给工人看的,他们工资才多少

他比谁都迫切地希望改变现状。激情与宣传家的本色结合,他每一句话都更有力,更有鼓动性。但这倔脾气,没人拉得回。众人都希望他回上海主持大局,陈独秀非得在广州做出建树。

他认定了的事,谁都拉不住,除了李大钊。作为一路走来的同志,陈独秀对李大钊的信赖,比其他人多些。李大钊死在军阀手里的噩耗传来时,陈独秀第一次表现得像个无助的老人。颤抖的手,轻碰空杯,以此吊唁。他感慨和李大钊促膝长谈的时光,又自愧不如。南陈,徒有虚名北李,确如北斗

偏执的陈独秀,第一次垂头丧气了。他怀念李大钊,也是在感慨自己的无力回天。国共合作破裂,党组织危在旦夕,儿子死讯传来……一连串的打击,仿佛宣告着。属于陈独秀的时代,已然要过去。当时的第二人,李汉俊,陈独秀信任的上海党组织代表。他锐意进取,也多了份变通。

遇到对立,他更懂得忍让。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可当苏联特使马林表示你们要接受苏联共产国际的指示。他眼神一下尖锐,提醒马林注意措辞,我们是平等的。

在对方完全不顾当下困境,自顾自地“布置任务”时,他愤怒了。我不想向你报告

同伴劝解后,他意识到没了苏联的援助,一切无从开始。一个苦笑,默默接受。也是这份忍让,让未成形的组织能在夹缝中取得生机。

戴季陶,身上保留着传统知识分子的谨慎;长袍大褂,与同座的陈、李二人形成鲜明对比。

比起他们坚定地执行社会主义思想,戴季陶则认为时机未到。当务之急,还是继续办刊物,传播思想,启发民智。下一批青年志士,导演会用许多小心思去展现人物的性格特色。许多通常在主旋律中被隐形的“灰色人物”,在《大浪淘沙》中,也罕见登场。张国焘,备受青睐的后生才俊。他的踌躇,来自于急需一番表现来证明自己。受到同学赞扬时,他脸上藏不住的喜悦。

而被指责好高骛远时,他搬出各种各样要完成的任务,证明自己不是没有建树,是任务太多顾及不过来。

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无形中分散了精力。周佛海,留学日本的精英。接受新潮思想,获得陈独秀的肯定,他的确有过人的能力。可陈独秀部署工作时,谈服务精神,他心思全然不在,只盯着钟表。比起组织,他更记挂心仪的女孩杨淑慧。

革命史不是永远都一本正经,义正言辞。它同样参杂着不同人的脾气、志趣和局限。导演嘉娜·沙哈提用女性的细腻,在每个人物的戏份和动作表情中都融入了性格特点。冥冥之中,牵引着他们走向不同的结局。嘉兴红船上,有13名“一大”代表:

上海:李达、李汉俊 北京:张国焘、刘仁静 武汉:董必武、陈谭秋 长沙:何叔衡、毛泽东 广州:陈公博 济南:王尽美、邓恩铭 陈独秀指定代表:包惠僧 旅日代表:周佛海

但他们只是被推举到历史最顶尖的浪花。上世纪20年代,每个闪现过的侧影,也该有自己的戏份。导演嘉娜·沙哈提说,带着敬畏去创作。 一个个群像,才能还原出时代的肌理。在以往正剧创作中,作为绿叶的女性角色,也有了展示风采的机会。高君曼,丈夫陈独秀抛头颅洒热血之际,她不忘默默守护身后的家。同时,她也有自己的三尺讲台。教导女学生,什么是新女性该有的人格、自信。

王会悟,陋室之中,依然与丈夫李达一同撑起组织工作,为会议筹备四处奔走。

嘉兴红船之上,她自愿担负起了警戒周围的任务。成为13人之外,不能忘却的一抹红颜。这份勇气与冷静,在日军入侵,叛徒上门搜捕时,也依然不减。眼神里,有不输须眉的坚毅。

面对时代的洪流,她们也在坚守自己的信念。展现这一点,是导演的敬意所在。这种敬意,会分给每一个人,无论功过,伟大,或渺小。不管题材如何变化。历史如何翻云覆雨。在我看来,拿捏好人物,是这部剧的亮点,也是拍好历史剧的密码。这些或被大浪淘去,或被泥沙掩埋的人物,都有值得在屏幕上闪耀的一面。有人坚守,等来了曙光;有人奋进,倒在了黎明之前;有人踌躇,走向了另一处航线。他们是觉醒时刻闪耀的群星,剧方给了他们足够的戏份,而功过,则留给每一个观众去评判。这,或许就是导演所说的敬畏。不止是改编有底线,尊重先辈,也是尊重当代的观众。观众有情感,在看一段故事时,可以接受到更复杂的人格与情感。《大浪淘沙》在历史与剧作的空隙之间,容下了时代的每个个体。由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让观众感受他们的血肉。这般叙事,历史剧才不会成为单纯的“编年史故事”。也只有把一个个人物群像立到人们心里。观众才会自发地接近,走向这段历史。

 短评

想想和他们站的是同一片土地,是同样的国籍,看的是同样的太阳和月亮,我就感觉离他们很近很近。

6分钟前
  • •᷄ࡇ•
  • 力荐

因为《觉醒年代》轻易弃剧的实在太可惜!此剧刚好衔接觉醒,且质量很高!但是有些人有偏见了!导演拍过《恰同学少年》《走向共和》《1566》。或为导演,或为副导演。是绝对的大才女!剧中女角色也非常出彩!

9分钟前
  • 枪与玫瑰
  • 力荐

有生之年从未想过保剑锋可以演毛主席,关键还毫无违和感,这样的历史正剧应该鼓励多拍,多普及年轻人看看。

13分钟前
  • GAKI
  • 推荐

以往的「重大革命历史剧」,多执果索因,多少存在一些「幸存者偏差」,对历史呈现不够全面。而《大浪淘沙》锚定「一大代表」,以十三人的人生道路分野为主线,串联出中国革命艰难前行的历史画卷,对党史在电视剧中有更为多元化、完整性的表达。

14分钟前
  • 山微漾
  • 推荐

我喜欢这部剧甚于觉醒年代。原因有以下几点:1.通过这部剧学到了很多党史。2.这部剧不是个人传记,而是一部群像戏。主体是党,什么时期该什么人出现就什么人出现,不以最后的结果论英雄。每个人都是党的一部分,初期,中期和后期,是不同的人在发挥着作用,领导着党。因此每个参与的人都是有描写的。反观其他一些剧,大多数都是结果论英雄,毛主席占很大篇幅,事实上,在初期和中期他的地位是不靠前的。3.敢于直面历史,从建党初期到抗日战争胜利,中间走过很多弯路,出现了很多叛徒,这是不光辉的一面。但是这部剧,该是啥就是啥,对于周佛海李公博张国焘,都是有很详细的描写的,觉醒年代中,张国焘出现的画面就很少,按理说,他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学生领袖,应该有很多画面的。直面史实,是一种自信。

15分钟前
  • 记忆存储
  • 力荐

陈独秀的大家长作风表现得很明显,虽然有暴躁向的脸谱化。正是一次次的选择党组织才能吹尽黄沙始到金。毛主席虽经历挫折却始终不放弃。难能可贵的是基本没deng什么事情,没有刻意凸显。

20分钟前
  • 笙歌绝笙箫默
  • 推荐

从剧情的设计来看,大浪淘沙已经不再是仅突出毛朱等个人主线的拍摄手法,更多地将有血有肉的革命人物出现在荧屏之中,这是国产革命剧的进步。个人而言,我很喜欢剧中对于坚定地走向革命、在革命中踌躇、以及反对革命的各种人物的刻画。对于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来说,一些人虽然只是其中的过客,却又难以绕过,值得书写。

21分钟前
  • sweet song。
  • 推荐

本来做好了看不下去的准备,结果看了觉得还行,尤其是第三集之后渐入佳境。全剧有两条线,一条是青年做视频纪念先辈,一条是党史发展脉络,可以说本意是好的,帮助串起剧情,且用青年的口吻直接点明了许多历史事件/人物的走向,是一个比较讨巧省力的方法,但问题也就出在这个青年的视角上,这条线本身缺乏内在逻辑性。//本剧的另一个问题是布景太“干净”了,很不符合历史的场景,从渔阳里2号到窑洞,演员和场景都太“干净”,不真实。//本剧塑造地比较成功的人物是张国焘和李达、王会悟夫妇,剧里给张国焘设计了不少小细节,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度,而不是一张扁平的纸;李王夫妇的戏份几乎贯穿了始终。//保剑锋的mzd好像看着也不违和,周恩来的演员和周总理的浓眉配不起来。//一大的十三位代表,走到最后的竟然只有那么几位,令人唏嘘。

25分钟前
  • 墨先生
  • 推荐

评论里对比觉醒年代的,拜托大家不要先入为主!不要先入为主!不要先入为主!明明这也是一部难得优秀的片子,不要因为先入为主而忽视了这个片子的闪光点呀。剧本真的看得出来太用心了,台词中许多在党史中都是有原文的,而且镜头的运用,画面的美感,还有所有演员的原声台词功底,包括别具一格的叙事手法,还有女性的视角,都是这部片子值得期待的地方啊

26分钟前
  • 努力努力再努力X
  • 力荐

好有野心的一部剧,品质也是难得一见!全景式展现了我党是如何从幼稚走向成熟。只有看懂了我党走过的路,才能真正理解我党组织的先进性,制度的优越性。

29分钟前
  • 凌晨4点20分
  • 力荐

保剑锋演的好不亏是二次演绎这个导演也真的很厉害这么多人物,这么多形象,这么多故事,居然还拍的这么细腻。

30分钟前
  • 尾指一勾
  • 推荐

第一次真正对近现代史有了感受,那些枯燥的背诵和难记的名字之后,都是无畏、热血的先行者们,他们最早醒来,用生命铺就了我们的现在。

35分钟前
  • 🍔
  • 力荐

确实蛮新颖,对一大的12个代表和陈独秀的一生有了一个完整的交代,不回避也不隐藏。但现代直播上课的插入简直是个扣分项。

37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比光荣与梦想好,比觉醒年代差一点,这版陈独秀更有感觉,暴躁大家长应该更像是这个样子。保剑锋竟然还不错不出戏,海清拿腔拿调不知道演的啥,不如周显欣的高君曼温婉坚韧,陈若轩尚能接受,孟子义又被塞进来了。

40分钟前
  • 那那
  • 推荐

这部剧真的不错,不该被埋没

44分钟前
  • 🐯
  • 推荐

现代线时常显得突兀,影响观感

45分钟前
  • 伍零一
  • 推荐

NO

49分钟前
  • 阿勒曼尼亚酋长
  • 很差

十多个代表,每一个的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明,一点也不混乱,让人很容易记住。整体而言都很不错,只是刘仁静的戏份少了些,尤其是其政治观点的转折上以及托派方面,阐述较少,可能是对于托派问题,有些不好定义。包惠僧最后那场过寿,以及内心的自我解剖,拍的尤其好。

51分钟前
  • 铸剑师
  • 推荐

党史群像可排第一

56分钟前
  • 东方白
  • 力荐

支持所有的女性视角革命剧,请不要忽略她们。

57分钟前
  • 阳光彩虹小白马
  • 力荐